末喜的意思、末喜的詳細解釋
末喜的解釋
亦作“ 末嬉 ”。即 妺喜 。 夏桀 之妃。《荀子·解蔽》:“ 桀 蔽於 末喜 、 斯觀 ,而不知 關龍逢 。”《呂氏春秋·慎大》:“ 桀 迷惑於 末嬉 ,好彼琬琰,不恤其衆。”《漢書·外戚傳序》:“ 夏 之興也以 塗山 ,而 桀 之放也用 末喜 。” 顔師古 注:“ 末喜 , 桀 之妃, 有施氏 女也,美於色…… 桀 常置 末喜 於膝上,聽用其言,昏亂失道。”
詞語分解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 喜的解釋 喜 ǐ 高興,快樂:歡喜。喜悅。喜訊。喜劇。喜氣。喜色。喜幸。喜樂(?)。喜洋洋。歡天喜地。欣喜若狂。 可慶賀的,特指關于結婚的:喜事。喜酒。喜糖。喜蛋。喜聯。喜幛。喜雨。喜報。喜慶。賀喜。報喜。 婦
專業解析
"末喜"(也寫作"妺喜")是中國古代曆史與傳說中的著名人物,其名字在現代漢語詞典及語言學角度主要承載特定的曆史文化含義:
-
基本釋義與身份
"末喜"指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寵妃。其名字中的"末"(或"妺",音 mò)并非"末尾"之意,而是特定人名用字;"喜"為名字組成部分。她是中國古代史籍中最早記載的"紅顔禍水"原型之一,常與商纣王的妃子妲己并稱,象征君王的昏聩與王朝的覆滅。
-
字形與詞源考辨
- "妺" vs "妹": 關鍵區别在于"妺"(mò)左偏旁為"末",而"妹"(mèi)左偏旁為"未"。古籍中多寫作"妺喜",《國語》《史記》等早期文獻均用此字形,現代詞典(如《漢語大字典》)明确區分二字。
- 來源: 據《國語·晉語一》記載:"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 表明她是夏桀征伐有施氏部落時,有施氏獻出的美女。
-
曆史文化内涵(核心詞義延伸)
"末喜"一詞在漢語中已超越單純人名,衍生出特定的文化象征意義:
- 禍國殃民的代表: 史載(如《列女傳·孽嬖傳》)她生活奢侈("女子行丈夫心,佩劍帶冠")、行為放縱(聽裂帛之聲取樂),被視為導緻夏朝滅亡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使其名字成為"導緻國家衰亡的女性"的代名詞。
- 君王昏聩的參照: 她的故事常被用來警示君王遠離美色、勤政愛民,其名字關聯着對統治者失德的批判。
-
現代用法與詞典收錄
在現代漢語中,"末喜/妺喜"主要作為曆史專有名詞使用,出現在:
- 曆史典籍與著作: 如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劉向《列女傳》。
- 成語典故與文學引用: 常在提及"紅顔禍水"、"桀纣之敗"時引用。
- 大型語文工具書: 《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均收錄該詞條,釋義側重于其曆史身份及文化象征。
權威參考來源:
- 《國語·晉語一》: 記載妺喜來源的最早文獻之一。(古籍無直接鍊接,可參考權威出版社點校本或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
- 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 "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中華書局點校本或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 可查)
- 劉向《列女傳·孽嬖傳·夏桀末喜》: 詳細描述其事迹與惡行。(可參考古籍網 或相關學術數據庫)
-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收錄"妺喜"詞條,釋義清晰。(可查詢漢語大詞典·網絡版)
- 《辭海》(第七版): 作為權威綜合性辭典,包含"妺喜"的曆史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網絡擴展解釋
“末喜”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
曆史人物:夏桀之妃
- 末喜(也寫作“末嬉”或“妺喜”)是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妃子,出自有施氏部落。據《荀子·解蔽》《呂氏春秋》等古籍記載,夏桀因寵愛末喜而昏庸失道,最終導緻夏朝滅亡。
- 如《漢書·外戚傳》提到:“桀之放也用末喜”,顔師古注稱她因美貌被夏桀寵信,常置膝上聽政,導緻國家混亂。
-
成語含義:最後的喜悅(較少見)
- 部分現代詞典(如、2)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經曆努力後最終獲得的成功或喜悅”。例如:“夏末喜嘗新酒味,春初愛嗅早梅香”(宋代邵雍詩)。但此用法較罕見,且可能與曆史人物混淆。
建議: 在曆史文獻或古文解讀中,“末喜”多指夏桀妃子,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現代語境下若作為成語使用,需注意區分來源的權威性。
别人正在浏覽...
柏子高叉麻雀常年逞巧廚俊楚岫瑤姬村坊蹴毬當家理紀誕孕打張雞兒鵝鴨行豐林蜂饧負德背義赓揚更制弓壺郭璞黃壤狐死首丘既定急公好施經濟衰退景勝俊味空自口滑叩馬寬打窄用曠日彌久窺筩勒拿河臉大撂手梨花月吏巾伶丁詅賣流域籠餅鹵斥眉批木馬淖約鑷撏前塵晴朝輕禽散慮深計殊議榻闆同醉讬陀晩稼委縱五帝車小牢子遐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