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個出自《荀子·大略》的成語,原文為“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其含義可分解如下:
字面解釋
字面意為“沒有根據的言論(流言)傳到有智慧的人(智者)那裡便不再傳播”。其中“流言”指未經證實的謠言、謊言或歪理邪說;“止于”強調終止;“智者”指善于思考、具備判斷力的人。
深層含義
強調理性思考對謠言傳播的阻斷作用。智者不輕信傳言,而是通過分析、求證來辨别真僞,從而拒絕傳播不實信息。正如《荀子》用“滾動的球遇到凹地會停下”類比,說明謠言在智慧面前自然失去擴散動力。
典故背景
戰國時期,魏國大臣龐蔥以“三人成虎”的故事向魏王進谏:若多人謊稱街市有虎,聽者可能信以為真。他以此提醒君主,身處權力中心易被流言誤導,需保持清醒判斷。
現實意義
該成語倡導對信息保持審慎态度:
英文翻譯
可譯為“A wise man does not believe in rumours”(智者不信謠言)。
此成語至今仍被廣泛引用,尤其在網絡信息泛濫的當下,提醒人們以理性和獨立思考抵禦虛假信息。
“流言止于智者”是一句諺語,意思是隻有聰明明智的人才能夠辨别真假,不輕信謠言。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流(氵水氺)言(言讠)止(止正)于(亻人),智(晶日)者(者日)。該詞共有9個部首和15個筆畫。
來源:
《流言止于智者》這句話最早出自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世說新語》。在這部書中,作者劉義慶以一定的背景描繪了各類人物的情感和行為,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故事。其中,《世說新語·度人第四》一章中便包含了流言止于智者的故事。
繁體:
《流言止于智者》的繁體字為《流傳終於智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流言止于智者》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
例句:
他不是一個輕易相信謠言的人,因為他明白流言止于智者。
組詞:
流言、智者、止于
近義詞:
謠言止于智者、流言止于聰明人、謠言止于明智者
反義詞:
謠言愈演愈烈、衆口铄金、人雲亦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