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麵糊盆”。1.盛放面糊的盆。 元 無名氏 《陳州粜米》第一折:“坐着個愛鈔的壽官廳,麵糊盆裡專磨鏡。” 元 張可久 《醉太平·無題》曲:“誰不見錢親,水晶環入麵糊盆,才沾粘便滾。”
2.指糊塗人。 元 無名氏 《村樂堂》第四折:“過來波, 包龍圖 門中麵糊盆。”《天雨花》第十二回:“饒你滿身都是口,也難説轉麵糊盆。”
3.猶面糊桶。比喻糾纏不清的是非之地。 元 關漢卿 《救風塵》第四折:“麪糊盆再休説死生交,風月所重諧燕鶯侶。”
“麪糊盆”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主要見于元代戲曲和古典文學作品中,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含義
指盛放面糊的容器。例如元代雜劇《陳州粜米》中“麪糊盆裡專磨鏡”,以及張可久《醉太平·無題》中“水晶環入麪糊盆”,均以實物比喻某種情境。
引申為“糊塗人”
在元雜劇《村樂堂》和清代彈詞《天雨花》中,“麪糊盆”被用來形容不明事理、難以溝通的人,如“饒你滿身都是口,也難說轉麪糊盆”,暗指對方固執糊塗。
比喻是非糾纏之地
關漢卿《救風塵》第四折用“麪糊盆再休說死生交”,将詞義擴展為比喻複雜難解的人際關系或環境,類似“面糊桶”的用法,強調局面的混亂不清。
綜合解析:該詞從日常器物衍生出抽象含義,既可用于具象描寫,也可借喻人性弱點或社會情境,體現了古典文學中“以物喻理”的語言特色。其多重含義在元曲中尤為常見,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麪糊盆》是一個日語詞語,音譯為“mian hu pen”(拼音)。它的意思是“面糊盆”,通常用來指代面粉和水混合後制作面團的容器。
《麪糊盆》的部首拆分為“麥”、“糸”和“皿”,分别表示“麥粉”、“絲線”和“盆”。它的總筆畫數為20筆。
《麪糊盆》是一個由漢字組成的日語詞語,源自漢字文化。在繁體字中,它的書寫形式為「麵糊盆」。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着變遷。《麪糊盆》一詞的古代寫法會有所差異,常見的例子為「麥糊盆」。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時間流逝和不同地區的使用習慣。
1. 面糊盆裡的面糊攪拌均勻後,可以開始制作面食。
2. 媽媽拿起面糊盆,輕輕倒入油鍋中。
1. 麪糊:指面粉和水混合攪拌後的狀況。
2. 面糊:通常指用面粉和液體混合後制作的粘稠狀物質。
1. 面團盆
2. 面糊碗
1. 面粉袋:指儲存面粉的袋子。
2. 碗筷:指用于盛放食物和進食的器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