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記禮法之書。《周禮》、《儀禮》等著述均屬之。《周禮·春官·大史》:“戒及宿之日,與羣執事讀禮書而協事。祭之日,執書以次位常。” 賈公彥 疏:“言執書者,謂執行祭禮之書,若今儀注。”《左傳·哀公三年》:“ 子服 、 景伯 至,命宰人出禮書,以待命。”
(2).《史記》八書之一。《史記·太史公自序》:“維 三代 之禮,所損益各殊務,然要以近情性,通王道,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畧協古今之變,作《禮書》第一。”
“禮書”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綜合多個權威來源整理如下:
古代禮法典籍
其他引申含義
補充說明:
“禮”字本身涵蓋社會風俗形成的儀式(如婚禮、喪禮)及表示尊重的言行,而“禮書”作為載體,體現了古代中國對禮法制度的系統化記錄。
《禮書》是指有關禮儀、禮節的書籍。它記錄了古代社會中各種儀式、規範、行為準則等,對于人們的行為、言談舉止有着重要的指導作用。
《禮書》這個詞可以拆分為「礻」和「書」兩個部分。
「礻」是一個獨立的部首,常用于與宗教、禮儀、祭祀等相關的漢字中。它的拼音是「shi」,表示神、祭祀的意思。
「書」則是表示書籍的意思,拼音為「shu」。它的部首為「曰」,表示文字的意思。組成「書」的橫豎撇捺共有8畫。
「禮書」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社會,禮儀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關禮儀的書籍被稱為「禮書」。
在繁體字中,「禮書」這個詞通常保留為「禮書」,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禮書」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稍有變化。如在《康熙字典》中,「書」的右側沒有「幾」字旁,而是用「夂」字旁來表示。這種寫法在古代的碑刻、銘文中也可以見到。
1. 學習《禮書》,能夠使我們掌握正确的禮儀知識。
2. 這本《禮書》詳細記錄了各種宴會的禮儀步驟。
3. 他熟讀《禮書》,所以在社交場合表現得非常得體。
- 禮儀:指社會上一定的禮節、規範和行為準則。 - 書籍:指寫或印刷成冊的文化産品,包括各類著作、筆記等。 - 禮節:指社會上為了保持秩序、尊重他人而遵循的規矩。
近義詞:禮物、贈品、饋贈。
反義詞:冷淡、無禮、粗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