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耕的意思、火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耕的解釋

一種原始的耕作方法。燒去草木,就地種植作物。 唐 杜甫 《戲作俳諧體遣悶》詩之二:“瓦蔔傳神語,畬田費火耕。” 仇兆鳌 注:“《貨殖傳》:‘ 楚 俗之地,地廣人稀,或火耕而水耨。’ 楚 俗燒榛種田,謂之火耕。” 唐 暢當 《自平陽館赴郡》詩:“寥落火耕俗,征途青冥裡。”參見“ 火耕水耨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火耕是一種原始農業耕作方式,其核心是通過焚燒植被獲取耕地,具體解釋如下:

一、定義與原理 火耕指用火燒毀森林或草原植被,利用焚燒後的灰燼作為肥料,直接在空地上種植作物。這種耕作方式依賴自然肥力,屬于典型的“刀耕火種”模式,常見于早期農業社會。

二、操作流程

  1. 砍伐植被:旱季用斧、鐮等工具砍伐目标區域的植物(需約80小時/公頃);
  2. 焚燒處理:待植物幹燥後點火焚燒,形成富含礦物質的草木灰;
  3. 播種作物:直接在灰燼中種植,利用短期肥力種植水稻、木薯等作物。

三、曆史與地理分布 • 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中國楚越地區(今長江中下遊)曾廣泛使用,漢代文獻《史記》記載“火耕水耨”; • 唐代杜甫詩句“畬田費火耕”印證其延續性; • 現代僅存于部分熱帶雨林地區,如亞馬遜流域。

四、優缺點 優勢:快速開墾、短期肥力高、工具需求簡單; 弊端:破壞生态、導緻水土流失、需頻繁遷徙耕地(輪耕制)。

五、相關成語 “火耕水耨”“刀耕火種”等成語均源于此耕作方式,描述焚燒與灌溉結合的原始農法。

注:更多曆史細節可參考《史記·貨殖列傳》及唐代農事詩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火耕

《火耕》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火和耕,共計筆畫7畫。火耕一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火字的意思是指火焰、火光,耕字的意思是指農田裡用農具進行翻土、耕種。

來源

《火耕》一詞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篇中:“大禹發明豫章之禮,以至于堇戈聚輿之時,而後罷木石之力,神器之時耶?”這裡的“堇戈聚輿之時”就是指火耕的時代。

繁體

《火耕》的繁體字為「火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火耕》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字形形态比較統一,沒有太大的變化。

例句

1. 農民祖祖輩輩依靠火耕為生。

2. 在古代,火耕是一種常見的耕作方式。

組詞

種火、耕地、農耕

近義詞

火燒、火灼

反義詞

冷耕、水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