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丹書鐵券的意思、丹書鐵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丹書鐵券的解釋

丹書鐵契。《後漢書·祭遵傳》:“丹書鐵券,傳於無窮。”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燕·慕容廆》:“﹝ 慕容廆 ﹞封 東郡公 ,丹書鐵券,承制 海東 。”《水浒傳》第五一回:“丹書鐵券護家門,萬裡招賢名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丹書鐵券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頒授給功臣貴胄的免罪憑證與世襲特權的象征性文書,其名稱來源于"丹砂書寫的鐵制契券"這一特殊形制。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制度始見于漢代,《後漢書·祭遵傳》記載光武帝"丹書鐵契,傳于無窮",其核心功能在于以鐵鑄契、朱筆謄錄的物理形态強化皇權承諾的永久性。

從形制特征分析,這類鐵券多作瓦狀弧形,表面镌刻受賜者的功勳事迹及特權條款,字口内填嵌丹砂以示莊重。明代典章《大明會典》詳細記載了洪武年間頒賜鐵券的規制:公爵鐵券形如方鼎,侯爵以下漸次縮減尺寸,正文采用館閣體書寫後填丹,邊緣飾以龍紋雲篆。

在功能演變層面,漢代鐵券主要作為封侯憑證,唐代發展為"恕死"特權的法律憑據,《唐律疏議》規定持券者可免除死刑但需流放。至明代形成完備的頒賜體系,據《明史·輿服志》統計,洪武朝共頒發97面鐵券,其中6位公爵鐵券镌刻"免爾三死,子孫二死"的詳細條款。

該制度的文化象征意義遠超其法律實效,宋代蘇轼在《志林》中評述:"丹書鐵券,所以示信也,然多不能保其終。"反映出封建皇權與功臣集團間的微妙關系。現存的明代錢镠鐵券(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作為唯一完整的傳世實物,其鎏金篆書與雲雷紋飾具象化地展示了古代契約文化的物質形态。

(參考文獻:《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大明會典》廣陵書社2007年影印本;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藏品數據)

網絡擴展解釋

丹書鐵券是中國古代帝王授予功臣或重臣的一種特權憑證,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稱

丹書鐵券(又稱“丹書鐵契”“金書鐵券”)是用朱砂将誓言或封賞内容書寫在鐵制契券上,象征功臣及其後代可享優遇或免罪特權。其名稱源于書寫材料(丹砂)和載體(鐵闆)。

二、起源與曆史演變

  1. 漢代起源:始于漢高祖劉邦,初期作為褒獎功臣的憑證,主要用于加官晉爵,無免死功能()。
  2. 功能擴展:南北朝後逐漸加入免罪特權,如南朝宋文帝曾賜予免死條款()。至唐代,鐵券内容明确劃分免死次數和範圍。

三、形制與使用

四、實際效力

盡管鐵券象征皇權承諾,但其效力取決于帝王意志。曆史上如明代李善長雖持鐵券仍被處死,說明其政治象征意義大于實際保障()。

五、文化意義

丹書鐵券體現了古代“恩威并施”的統治策略,既是籠絡功臣的工具,也是強化君臣契約的象征。其演變反映了皇權與貴族關系的複雜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水浒傳》中柴進持有鐵券仍遭陷害),可參考中關于高唐州事件的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謗缺悲憤邊孽不想布揚不擇參注趁趕楚辭章句垂涎三尺螆蛦對號入座方位詞豐霈豐植墳燭佛刹浮習割發滾帳魂不着體禍亂滔天谏獵人交通網空空臘人麗食羅畏庬澒眉頭一展,計上心來明制謀新磨渲腦神經凝矚啪嚓皮靷七律寝置求馬于唐市勸率瞿上入浴三教布衣埽史世霸事術四邊凈蒐乘俗話談閑天特號題扇橋統楫吳侬軟語物始五鎮绡黼謝功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