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書鐵券的意思、丹書鐵券的詳細解釋
丹書鐵券的解釋
丹書鐵契。《後漢書·祭遵傳》:“丹書鐵券,傳於無窮。”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燕·慕容廆》:“﹝ 慕容廆 ﹞封 東郡公 ,丹書鐵券,承制 海東 。”《水浒傳》第五一回:“丹書鐵券護家門,萬裡招賢名振。”
詞語分解
- 丹書的解釋 .古時以朱筆記載犯人罪狀的文書。《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 斐豹 ,隸也,著於丹書。” 杜預 注:“蓋犯罪沒為官奴,以丹書其罪。” 三國 魏 曹操 《度關山》詩:“有燔丹書,無普赦罪。”《文選
- 鐵券的解釋 .即鐵契。《東觀漢記·桓帝紀》:“﹝ 延熹 ﹞八年,妖賊 蓋登 稱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鐵券十一。後伏誅。”《舊唐書·良吏傳下·楊元琰》:“及事成,加雲麾将軍,封 弘農郡公 ,食實封五百戶,仍賜鐵券
網絡擴展解釋
丹書鐵券是中國古代帝王授予功臣或重臣的一種特權憑證,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别稱
丹書鐵券(又稱“丹書鐵契”“金書鐵券”)是用朱砂将誓言或封賞内容書寫在鐵制契券上,象征功臣及其後代可享優遇或免罪特權。其名稱源于書寫材料(丹砂)和載體(鐵闆)。
二、起源與曆史演變
- 漢代起源:始于漢高祖劉邦,初期作為褒獎功臣的憑證,主要用于加官晉爵,無免死功能()。
- 功能擴展:南北朝後逐漸加入免罪特權,如南朝宋文帝曾賜予免死條款()。至唐代,鐵券内容明确劃分免死次數和範圍。
三、形制與使用
- 形制:鐵券從中剖為兩半,朝廷與受賜者各持一半,驗證時需兩半契合()。
- 保存:藏于金匮石室(鐵制櫃和石砌宗廟),以示莊重()。
四、實際效力
盡管鐵券象征皇權承諾,但其效力取決于帝王意志。曆史上如明代李善長雖持鐵券仍被處死,說明其政治象征意義大于實際保障()。
五、文化意義
丹書鐵券體現了古代“恩威并施”的統治策略,既是籠絡功臣的工具,也是強化君臣契約的象征。其演變反映了皇權與貴族關系的複雜性()。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水浒傳》中柴進持有鐵券仍遭陷害),可參考中關于高唐州事件的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丹書鐵券是指一種象征權威和确鑿無疑的憑證。下面是關于丹書鐵券的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丹(一)書(書)鐵(钅、石)券(刀、十)。
來源:《世說新語·言語》中有記載:“韓鹹以丹書鐵券,徵陳言。”這是最早的出自文獻記載,意為用丹書和鐵券書寫的憑證。
繁體:丹書鐵券。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瑣,無固定形式,丹書鐵券在古代可寫作丹石書鐵券等形式。
例句:他手中的丹書鐵券證明了他的身份和地位。
組詞:丹書、鐵券、書寫、權威。
近義詞:确鑿憑據、确鑿無疑的憑證、無可辯駁的證據。
反義詞:可疑憑證、無根據的證明、不确鑿的憑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問我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