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凡心。佛家謂心識緣境而生,無實如幻,故稱。《圓覺經》卷上:“幻心滅故,幻塵亦滅。” 宋 陳師道 《再和寇十一》之一:“少日幻心今浄盡,多生綺語未全忘。”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尊生》:“妄想忽然而生,忽然而滅,禪家謂之幻心。”
“幻心”是佛教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析如下:
“幻心”由“幻”(虛幻、不實)與“心”(思想、意識)組合而成,指凡俗之人的心識。佛教認為,心識因外界環境而生,本質虛妄不實,如同幻象。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将“妄想忽生忽滅”稱為幻心,進一步強化其“虛妄短暫”的特性。
通過佛經釋義與文學用例,可見“幻心”既承載佛教哲學對心性的解構,也延伸至對人性弱點的隱喻表達。
幻心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幻和心。幻心代表着人們内心世界中的虛幻和變幻不定的情感或思想。它描述了一個人在情感或思想上的錯覺或欺騙。
幻心的部首是心,它是一個獨體字。幻心共有六個筆畫,其中心部有四個筆畫,而幻部有兩個筆畫。
幻心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新詞,它的構造是根據語義來進行的。幻指的是虛幻的、不真實的,心則表示内心、思想。繁體字“幻心”和簡化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幻心的構造并不複雜。幻的古代寫法為“幺彡。”,心的古代寫法為“忄”。将這兩個古代寫法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漢字幻心。
1. 他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内心卻始終感到一種幻心。
2. 她被他的花言巧語所迷惑,陷入了一種幻心的狀态。
3. 當你迷失方向時,不要被幻心所蒙蔽,要保持理智和冷靜。
1. 幻想:形容非真實、虛構的思想或想象。
2. 心境:指一個人内心所處的情感或思想狀态。
3. 幻覺:形容不真實或虛假的感覺或想法。
近義詞:幻想、虛幻、虛幻心境。
反義詞:真實心境、實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