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雜色絲帶。《周禮·春官·巾車》“革路、龍勒,條纓五就” 漢 鄭玄 注:“條讀為絛,其樊及纓,皆以絛絲飾之。” 孫诒讓 正義:“《詩·齊風·著》 孔 疏引 王基 《毛詩駁》雲:‘紞,今之絛,色不雜不成為絛。’然則絛蓋織色絲為之。”
“縧絲”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文化背景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一、基本釋義 “縧絲”讀作tāo sī,指用彩色絲線編織成的雜色絲帶。其中“縧”本義為細長的絲織物(如腰帶、裝飾帶),而“絲”點明了材料屬性,合稱即絲質編織帶。
二、曆史與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巾車》的注釋。漢代鄭玄在注解中提到,古代車馬裝飾中使用的“條纓”(皮革配件)以“縧絲”鑲邊,說明其常用于禮儀或貴族器物的裝飾。唐代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縧絲需用多種顔色的絲線交織,單一顔色則不能稱為“縧”。
三、制作與文化意義
四、現代關聯 如今“縧絲”一詞使用較少,但傳統工藝中仍可見類似編織技法,例如戲曲服飾、手工藝品中的絲帶裝飾,可視為其文化延續。
《縧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細長的絲狀物。
《縧絲》的部首是纟(纟是纖維的意思),總共有6個筆畫。
《縧絲》一詞源自于古代中國,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蕩》這篇古詩中。
《縧絲》在繁體字中的書寫形式為「縧絲」。
古代漢字中《縧絲》的寫法稍有不同,縧的古字形為「䌞」,而絲的古字形為「糹」。
1. 她用縧絲将頭發紮成了一個漂亮的發髻。
2. 那件連衣裙的下擺飾有一條精緻的縧絲。
縧絲的相關詞語有:繩索、絲綢、細線、紡織、編織
縧絲的近義詞包括:絲線、纖維、絲狀物
縧絲的反義詞可以是:粗糙、粗線、笨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