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孟嘉傳》:“九月九日, 溫 ( 桓溫 )燕 龍山 ,僚佐畢集。時佐吏并著戎服。有風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覺。 溫 使左右勿言,欲觀其舉止。 嘉 良久如廁, 溫 令取還之,命 孫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處。 嘉 還見,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歎。”後以“孟嘉落帽”形容才子名士的風雅灑脫、才思敏捷。 唐 元稹 《答姨兄胡靈之見寄五十韻》:“登樓 王粲 望,落帽 孟嘉 情。” 唐 獨孤及 《九月九日李蘇州東樓宴》詩:“風前 孟嘉 帽,月下 庾公 樓。” 宋 陳師道 《後山詩話》:“ 孟嘉 落帽,前世以為勝絶。 杜子美 《九日詩》雲:‘羞将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 明 無心子 《金雀記·訪花》:“倘籬邊短幹,肯移 陶令 之前;境上清風,準拟落 孟嘉 之帽。”
“孟嘉落帽”是一個源自東晉的成語,典出《晉書·孟嘉傳》,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風度灑脫、才思敏捷且不拘小節。以下是詳細解析:
東晉名士孟嘉任桓溫參軍時,重陽節隨桓溫登龍山宴飲。宴席間,一陣風吹落他的帽子,他卻渾然未覺,依舊談笑自若。桓溫命人暗中觀察,發現孟嘉如廁歸來後才從容拾起帽子,并當場以文采斐然的應答化解了孫盛的嘲諷,令四座驚歎。
提示:若需了解完整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孟嘉傳》或權威古籍注疏。
《孟嘉落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原本自信驕傲的人被擊敗或受辱,失去了權勢和尊嚴。
《孟嘉落帽》的拆分部首是“孟”、“嘉”和“落”,部首分别為“子”、“口”和“艸”。拆分的筆畫數分别是“4”、“8”和“12”。
《孟嘉落帽》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刺客列傳》,記載了南北朝時期的孟嘉因被刺客所殺而失去了其顯赫的地位。
《孟嘉落帽》的繁體寫法為「孟嘉落帽」。
古時候《孟嘉落帽》的漢字寫法為「孟加落帽」。
他曾是公司的總裁,卻因一次錯誤的決策而如《孟嘉落帽》般失去了一切。
組詞:孟嘉、落帽。
近義詞:權傾朝野、失勢、喪失地位。
反義詞:高升、顯赫、崛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