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薦人才的文書。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一·司徒公曆仕錄》:“公政績甚著,且屢登薦牘,今送杉闆,是賄而求薦也,不可。”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阿文成公用人》:“其拔擢人才,或於散僚卒伍以一二語賞識,即登薦牘,故人皆樂為之用。”
薦牍(jiàn d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文獻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用于舉薦人才的文書或奏章,常見于官員選拔、人才推舉的正式場景。以下從詞源、釋義、用法等角度展開解析:
1. 詞義分解
“薦”本義為草席,引申為“進獻”“推舉”,如《論語·衛靈公》中“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的“舉”與“薦”意近;“牍”原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片,後泛指文書、信件。二字組合後,“薦牍”特指以書面形式呈遞的舉薦材料。
2. 曆史背景與用法
在古代科舉與官僚體系中,薦牍是官員向朝廷舉薦賢才的重要憑證。例如《宋史·選舉志》記載:“凡内外職事官,皆得薦士,每歲限以員數,具列薦牍。”此類文書需詳述被薦者的德行、才能,并加蓋舉薦者官印以示責任。薦牍的撰寫需符合特定格式,内容嚴謹,體現舉薦者的權威判斷。
3. 文獻例證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提到:“薦牍之文,貴乎實錄。”說明薦牍内容須真實客觀。另見《明實錄·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六十五:“吏部奏薦牍,上親覽而黜陟之。”印證了薦牍在官員選拔中的實際作用。
4. 現代延伸與語義關聯
當代語境中,“薦牍”一詞多用于學術研究或曆史文獻領域,指代古代舉薦制度的相關文書。其語義與“薦書”“舉狀”等詞部分重疊,但更強調文書的正式性與官方屬性。
參考資料
“薦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薦牍”指推薦人才的文書,源自古代官員為舉薦人才而撰寫的正式文件。其中“薦”意為推薦,“牍”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簡或文書,合稱即表示用于舉薦的書面材料。
如今“薦牍”可比喻推薦優秀文章或書信,尤其在學術或文學領域,用于形容内容精良的推薦性文本。
“薦牍”既是古代舉薦制度的重要載體,也延伸為對優質推薦文書的泛稱。其曆史案例和文獻記載均凸顯了文書在人才選拔中的關鍵作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可參考《池北偶談》《嘯亭雜錄》等原始出處。
白眉八角鼓寶塔犇電閉口韻薄狩藏識谌摰沉醉辭貌聰智大阪牒用獨腳戲垛堞沸潰勾徵過臘過甚其辭孤鹜行濁言清活局子剪抑景星咎魅擊轊厥弛軍帥扣算庫儲兩梁遼霫裡弄流芳百世羅之一目馬僮免解進士木屧南籥迫屑锲而不舍衢逵去太去甚屈腰入微上元夫人山陰夜雪舍本逐末深山窮林樹僞宿道隨車緻雨攤番韬蓄騰化術停兌銅臭熏天委決不下下餔戲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