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明案件的情狀。《漢書·匡衡傳》:“方下有司問狀,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燭也。”
“問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查明案件的情狀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漢書·匡衡傳》記載:“方下有司問狀,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燭也。” 這裡的“問狀”指官方對案件進行調查和審理,以明确事實真相。
書面申訴或請求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通過書面形式向官方提出申訴或請求的行為,強調法律、行政等正式場景中的使用。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不同詞典釋義,可參考《漢書》或權威漢語詞典。
《問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向法官或有關部門提出控訴、申請或請求,以尋求公正。它描述了人們在遭受不公平待遇或遭受損害時,通過法律手段尋求正義的行為。
《問狀》這個詞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部、門部、心部。它總共有10個筆畫。
《問狀》一詞最早出自于《左傳·僖公七年》:“文章不飾過於正當而已。非毀益也,問狀之始。”這句話指的是諸侯憑着正當理由向君王提出陳述和申訴。
繁體字中,《問狀》寫作「問狀」。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問狀》有兩種常見寫法。一種寫法是「問狀」,其中的「狀」有着獨特的形狀。另一種寫法是「訊狀」,其中的「訊」表示追問或詢問之意。
1. 張先生不滿意銀行的服務,決定去法院問狀。
2. 她向政府問狀,要求公正對待所有公民。
組詞:“申狀”、“控狀”、“尋狀”等。
近義詞有“控訴”、“申訴”、“請求”等。
反義詞是“應訴”、“被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