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狀的意思、問狀的詳細解釋
問狀的解釋
查明案件的情狀。《漢書·匡衡傳》:“方下有司問狀,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燭也。”
詞語分解
- 問的解釋 問 (問) è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請人解答:詢問。問答。問題。問鼎(指圖謀奪取政權)。問津。質問。過問。 為表關切而詢問:慰問。問候。問長問短。 審訊,追究:審問。問案。唯你是問。 管,幹預:概不過
- 狀的解釋 狀 (狀) à 形容,樣子:狀貌。奇形怪狀。 情況,情形:狀況。病狀。現狀。 叙述,描寫:狀語。狀其事。寫情狀物。 舊時叙述事件的文辭:行狀。訴狀。供狀。 特種格式的憑證:獎狀。委任狀。 筆畫數:;
專業解析
"問狀"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法律訴訟活動中的一種正式文書。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
本義:訴訟文書,訴狀
- "問狀"最核心的含義是指古代訴訟當事人向官府提交的、陳述案情、提出控告或申訴的正式書面文件,相當于現代的起訴狀、訴狀或控告書。它記錄了原告的訴求、事實經過和理由,是啟動司法程式的關鍵文書。
- 來源參考: 漢典 (www.zdic.net) - 該線上詞典對"問狀"的基本釋義為"訴狀"。
-
法律程式背景:審訊的依據
- 在司法實踐中,"問狀"不僅是原告表達訴求的起點,也是官府(衙門)受理案件、展開審訊調查的直接依據。官吏會根據"問狀"所陳述的内容進行初步判斷,并據此傳喚被告、證人,展開問訊(即"問案")。
- 來源參考: 《唐律疏議》等古代律法文獻 - 這些典籍雖無直接定義"問狀",但詳細記載了訴狀在訴訟程式中的核心作用(如"凡訴訟,皆須自下而上陳告...須具狀")。相關解讀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或 國學大師 (guoxuedashi.com) 中的古籍原文及注釋。
-
文書結構與内容
- 一份正式的"問狀"通常需要包含以下要素:告狀人的姓名、籍貫、身份;被告人的姓名;所控告的具體事實(時間、地點、經過);提出的訴訟請求(如要求懲處、賠償等);以及告狀人的籤押或畫押。其格式和用語都有一定的規範要求。
- 來源參考: 《宋刑統》及後世地方司法檔案研究 - 曆史學者對宋代及以後司法文書的研究揭示了訴狀(問狀)的标準格式和内容要求。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網 (cssn.cn) 或各大學術數據庫(如知網、萬方)中相關曆史法學論文。
-
詞義演變與相關概念
- "問狀"一詞強調了該文書與官府"問案"(審訊)行為的直接關聯。隨着時代發展,表達類似含義的詞彙還有"狀子"、"呈狀"、"訴狀"等。"問狀"更多見于唐宋及更早時期的文獻記載。
- 來源參考: 《漢語大詞典》 - 這部權威詞典收錄了"問狀"詞條,釋義為"訴狀",并提供了部分古籍例證。其線上版或相關索引可通過大型圖書館或專業詞典網站查詢。
-
古籍例證
- 雖然直接包含"問狀"二字的古籍原文相對較少,但與其同義的"狀"或"訴狀"在古籍中頻繁出現,其使用語境清晰地表明了其作為訴訟文書的性質。例如,在《水浒傳》等明清小說中,常有"寫狀子告官"的情節描述。
- 來源參考: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 該網站收錄了大量中文古籍,可通過檢索"狀"、"訴狀"等關鍵詞,在具體文本語境中理解其含義和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
“問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理解:
一、基本釋義
-
查明案件的情狀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漢書·匡衡傳》記載:“方下有司問狀,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燭也。” 這裡的“問狀”指官方對案件進行調查和審理,以明确事實真相。
-
書面申訴或請求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解釋為通過書面形式向官方提出申訴或請求的行為,強調法律、行政等正式場景中的使用。
二、使用場景與延伸
- 古代司法領域:多用于描述官府對案件的審查過程,如“有司問狀”即指官員查案。
- 現代語境: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特定場合(如曆史研究、文學創作)中可能保留原義。
三、補充說明
- 拼音與結構:拼音為wèn zhuàng,由“問”(詢問、調查)和“狀”(情況、文書)組合而成。
- 近義詞:審問、查案;反義詞:放任、漠視(根據)。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不同詞典釋義,可參考《漢書》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艾人報罷迸溼别具慧眼承宣儲駕黨紀擔驚受恐單弦禱雨點唱調運翁飛溜朏明風管感歎詞高瞭國土夯實晦匿剪口較炳腳注機鍵拒人千裡連橋羅計漫寫滿紙空言面粘民辦科技南容南山律宗齧啃拍擊潛鱗前六識奇劍箐谷權均力齊饒有瑞禽三恨沙洪上骈燒丹煉汞設建身首異處食馔一口碩臣太陽神貪鄙添附吐鳳王明吳都遐賓缃衣骁黠哓音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