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被虜掠的人口。《宋書·索虜傳》:“帳内諸大主帥,悉殺之。諸亡口悉得東走。”
“亡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基本釋義
指被虜掠的人口,多用于曆史文獻中,表示戰争中或動亂中被敵方擄走的百姓。例如《宋書·索虜傳》記載:“帳内諸大主帥,悉殺之。諸亡口悉得東走。”。
構成與詞源
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在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中出現。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仍收錄該詞,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宋書》等史書原文,或查閱權威性較高的古籍辭典。
《亡口》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失去言辭,指無話可說、無法開口。
亡口的拆分部首為亠和口。
亡口總共有7畫。
亡口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意思與“失言”、“無語”相近,用于形容在某種場合下無法發表言辭。
亡口的繁體字為「亡口」。
古時候亡口的寫法可以是「亾口」或「亾辶口」。
1. 他在見到老師時亡口了,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
2. 這個問題太尴尬了,他隻好亡口不言。
3. 當他突然被問到這個問題時,他亡口無言。
亡口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例如:亡口無辜、亡口不言等。
亡口的近義詞包括:失言、無語、默不作聲。
亡口的反義詞為暢談、敞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