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于虛空之中。《列子·黃帝》:“履虛乘風,其可幾乎?”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龍飛相公》:“衆強扶曳以行,飄然履虛,曲折半裡許。”
“履虛”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基本解釋:指行走于虛空之中,具有超現實的神奇色彩。
來源:出自《列子·黃帝》“履虛乘風,其可幾乎?”,後被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龍飛相公》引用:“飄然履虛,曲折半裡許”。
用法:多用于古籍或文學作品中,描述仙人、鬼魅等超自然存在的行動狀态,強調輕盈、脫離實體空間的特性。
基本解釋:指言行真實可靠,不虛假(較少見)。
來源: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拆解為“履”(踏實)與“虛”(虛假)的組合,引申為誠信務實。
注意:此釋義缺乏古籍文獻支撐,可能為現代誤釋或引申用法,需謹慎使用。
履虛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踐行虛空之中的法則或原則,即在無形中做出實質性的行動。
履由尺部和彳部組成,屬于形聲字;虛由虍部和虍部組成,也是形聲字。
履的總筆畫數為14畫,虛的總筆畫數為10畫。
履虛在出土文獻《封禅書》中第一次出現,而在《詩經》中也有履虛與時的記載。
履在繁體字中為履,虛在繁體字中為虛。
古代漢字中的履虛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含義保持一緻。
他一直履虛行事,從不違背自己的信念。
在履虛中,我們應該保持謙遜和堅守原則。
組詞:履行、履曆、實履。
近義詞:踐行、實踐。
反義詞:背離、違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