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煩惱。《莊子·盜跖》:“財積而無用,服膺而不舍,滿心戚醮,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 成玄英 疏:“戚醮,煩惱也。”一說憔悴貌。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曰:“戚醮,顦顇也。”
“戚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部分低權威性資料提出不同解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用于研究古籍或讨論古代社會文化時提及。
建議優先采用《莊子》及權威注解中的“煩惱/憔悴”釋義,其他說法需結合具體語境謹慎參考。
戚醮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祭祀時的一種儀式。在古代中國,人們常以宗教的方式祭祀神靈或祖先,戚醮即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儀式。
戚的部首是戈,總共四個筆畫;醮的部首是酉,總共七個筆畫。
“戚醮”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時期,最早見于《周禮·春官考工記》。在繁體字中,戚和醮的寫法分别為「慼」和「酵」。
在古時的漢字寫法中,戚的寫法為「慼」,其中心旁是「言」;醮的寫法為「酵」,其中心旁是「教」。
1. 他們舉行了盛大的戚醮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2. 明天是祖先的忌日,我要去進行戚醮祭祀。
戚歡(形容親友離世後的悲傷)
戚戚(形容愁苦、傷感)
祭祀、宗教儀式
歡慶、慶典、喜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