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近舊圹下首的墓穴。 朱自清 《給亡婦》:“前年夏天回家,上你墳上去了。你睡在祖父母的下首,想來還不孤單的。隻是當年祖父母的圹太小了,你正睡在圹底下,這叫做‘抗圹’,在生人看來是不安心的。”
“抗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傳統喪葬文化中的墓穴位置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抗圹(拼音:kàng kuàng)指靠近舊墓穴下首(即較低位置)的新墓穴。在古代家族合葬習俗中,若祖輩墓穴空間不足,後代會将新逝者葬于原墓穴下方,形成上下排列的結構。
該詞出自朱自清散文《給亡婦》,文中提到:“你睡在祖父母的下首……當年祖父母的圹太小了,你正睡在圹底下,這叫做‘抗圹’。” 作者通過這一描述,既點明了墓葬形式,也隱含了對逝者安葬位置不妥的遺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記載或民俗案例,可查閱《給亡婦》原文,或參考地方喪葬習俗研究資料。
抗圹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抗”和“圹”。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抗圹指的是在墳墓或墓地中忍受痛苦。
抗:扌(手)+ 亢(高);共6畫
圹:囗(圍牆)+ 土(土地);共6畫
抗圹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有記錄,最早出現于漢代。
抗圹的繁體字為「抗墝」,這是一種用繁體字書寫的形式。
在古代,抗圹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漢代常用的寫法是「抗堇」,唐代使用的寫法是「抗壎」等。
他在抗圹中默默承受着痛苦。
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抗圹。
抗死圹、忍受抗圹、抗圹生活等。
忍受苦難、承受痛苦。
安樂、甯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