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中一種瘦勁有力的字體。《法書要錄》卷一載 晉 衛夫人 《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
“筋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解釋:
基本定義
指書法中筆畫瘦勁有力、骨多于肉的字體,強調剛健遒麗的筆力。
出處與标準
源自晉代衛夫人《筆陣圖》:“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其中“骨”指筆畫的剛勁結構,“肉”指墨色的豐潤程度。
藝術特點
與“墨豬”(筆畫肥軟無力)形成對比,代表書法中追求力度與結構的審美取向,常見于楷書、行書等注重筆鋒表現的字體。
引申含義
少數文獻中,“筋書”被用來比喻用繩、竹簡串聯的長篇書籍或冗長文件。
使用場景
此用法多見于對古代書籍裝幀形式的描述,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
若涉及書法領域讨論,應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在古籍文獻中遇到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需注意,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及書法典籍均以書法解釋為核心。
《筋書》是一個名詞,用來描述一種古代的中國書法,也稱為“結字”。這種書法透過筆畫的連接、曲線的流動來展示漢字的結構和筆法特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筋書》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筋”和“書”。其中,“筋”是由四點水(氵)組成的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含義;而“書”則是由丨和丶兩個部首組成的,表示與書寫相關。
筆畫方面,“筋書”共有13畫。
《筋書》首次出現于唐代,當時是指将漢字的筆畫連接在一起,形成連續的線條和彎曲的路徑。這種書法形式逐漸發展,并在明代達到巅峰,成為一種獨特的書法藝術。
《筋書》的繁體字形式為「筋書」。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筋書》字形更加簡潔流暢,筆劃之間沒有間隙,加強了字形的連貫性和流暢性。這種書寫形式非常雅緻,給人以美的享受。
以下是幾個使用《筋書》這個詞的例句:
和《筋書》相關的組詞:
與《筋書》意思相近的詞是“結字”;相反的詞是“隸書”,隸書是一種古代的漢字書法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