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膽栗”。猶膽戰。 唐 司空圖 《容城侯傳》:“歷試臺閣,號為明達。挾奸邪以事上者,見之膽慄,輒自披露。” 清 陳夢雷 《西洋貢獅子賦》:“壯夫為之膽栗,力士為之心眩。”
根據現有資料,“膽慄”一詞的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因恐懼而膽戰心驚的狀态,即“膽戰”之意,形容極度害怕時的生理與心理反應。
結構分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言或文學語境,例如描述人在面對危險、壓力時的強烈恐懼感,如:“聞雷聲而膽慄,面如土色”。
注:由于現存文獻資料有限,以上解析基于現有可信來源的歸納。如需更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膽慄》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由于恐懼或緊張而感到膽寒和顫栗的狀态。它由兩個部首組成:「⺼」(肉部)和「心」(心部)。它的筆畫數目為14筆。
《膽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繁體字中,「膽」的寫法為「膽」,而「慄」保持不變。
在古代,「膽」的寫法有時會有一些變體,例如「耽」和「聃」。而「慄」的古代寫法則包括「栗」和「慮」。這些寫法在現代漢字中已經不再使用,但在古籍和文化遺産中仍然可以見到。
1. 他聽到那恐怖的聲音後,整個人膽慄起來。
2. 表演者走在高空的鋼絲上,觀衆看得膽慄。
3.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令人膽慄的鬼故事。
組詞:
- 膽怯:形容害怕、畏縮的情緒。
- 慄然:形容因恐懼而顫抖的樣子。
- 驚恐:形容受到突發事件或驚吓而感到害怕和恐懼。
近義詞:
- 驚悸:形容因受到驚吓或恐懼而心跳加快。
- 恐懼:形容害怕、畏懼的情緒。
- 寒栗:形容由于寒冷、恐懼或興奮而感到身體發抖。
反義詞:
- 安祥:形容心境平和、安甯的狀态。
- 平靜:形容沒有波動、平穩的情緒或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