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盟府的意思、盟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盟府的解釋

(1).古代掌管保存盟約文書的官府。《左傳·僖公五年》:“﹝ 虢仲 、 虢叔 ﹞為 文王 卿士,勳在王室,藏於盟府。” 孔穎達 疏:“以勳受封,必有盟要,其辭當藏於司盟之府也。”《逸周書·嘗麥》:“太史乃藏之於盟府,以為歲典。” 三國 吳 韋昭 《博弈論》:“當世之道,宜勉思至道,愛功惜力,以佐明時,使名書史籍,勳在盟府。” 唐 劉禹錫 《上門下裴相公啟》:“山河啟封,載在盟府。”《花月痕》第四七回:“盟府書存,長質諸皇天後土。”

(2).指司盟之官。 元 鄭廷玉 《楚昭公》第四折:“﹝ 伍員 ﹞文賽 百裡奚 ,武過末将,主公着他做了盟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盟府是古代中國存放盟約文書的重要機構,兼具檔案庫與政治象征的雙重職能。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曆史背景:

一、基本釋義

指周代及諸侯國保管盟約(盟書)的官方府庫。盟書是諸侯或卿大夫之間通過盟誓儀式締結的契約,記載盟誓内容、參與方及違約責任,由專職官吏保管于盟府,作為政治信用的憑證。《漢語大詞典》明确其定義為“古代掌管保存盟約文書的官府”。

二、曆史背景與功能

  1. 起源與制度

    盟府制度成熟于周代,與分封制、宗法制相配套。《周禮·秋官·司約》載:“凡邦國及萬民之約劑,藏于盟府。” 司約官職專司契約管理,盟府即為其管轄的檔案庫,體現周王室對諸侯的約束力。

  2. 盟誓流程

    重要盟誓需舉行“歃血為盟”儀式,盟書正本埋于地下或沉于河(稱“載書”),副本存于盟府備查。《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載周公與諸侯“歃血為盟,藏于盟府”,即指此制。

  3. 政治作用

    盟府檔案是解決争端、征伐背盟者的依據。如《左傳·僖公五年》記晉獻公借“盟府所藏桓叔、莊伯後裔罪狀”讨伐虢國,凸顯盟書的法律效力。

三、文獻例證

四、演變與象征意義

春秋後期禮崩樂壞,盟府職能逐漸弱化,但其作為“信義載體”的文化意象延續于典籍。後世文學常以“盟府”代指不可違背的誓言,如文天祥《正氣歌》“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雖未直引盟府,然其精神内核承襲自盟誓文化中的信義傳統。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周禮·秋官·司約》(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左傳》(楊伯峻編著,中華書局)
  4. 《國語·魯語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校點本)

網絡擴展解釋

“盟府”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古代基本含義

  1. 掌管盟約的官府機構
    指古代專門保存盟約文書的官方機構,負責記錄和管理諸侯國之間的盟誓文件。例如《左傳》提到虢仲、虢叔的功勳“藏于盟府”,表明此類文書由盟府統一保管。

  2. 司盟之官
    也可代指負責盟約事務的官員,如《楚昭公》中記載伍員被任命為“盟府”,即擔任司盟之職。

二、現代引申義

部分資料将“盟府”引申為聯盟組織的總部或決策中心,例如國際機構或企業的核心管理機構。但這一用法屬于現代擴展,并非傳統語義的主流。

三、文獻例證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引證或現代用例,可參考漢典及古代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簡邦門襃豔鬯浃饞痨痞塵垢彫破奉藩公倍數國乘國戶行鉢黃宗羲緩氣間斷薦信解交盡多盡少緊着抗髒枯礬嶺岑落難廬帳滿眼米粒名教明推暗就磨嘴乃若内緯拈題分韻儗屈逆逜軿車破冰潛軍绮井绮栊親操井臼清妥瓊彩溶體冗蕪扇月世谟蜀精私授私休粟陳貫朽梭霞棠戶填權題跋通號沩仰宗畏約窩匪五髒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