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熱于明礬,去其結晶,成一種白色粗松之輕塊,用為止血收斂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五·礬石》:“礬者,燔也,燔石而成也……今人但煅乾汁用,謂之枯礬。”
枯礬是一種通過煅燒明礬(白礬)加工而成的中藥,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枯礬又名煅白礬,是将天然礦物明礬石(主成分為含水硫酸鋁鉀,化學式KAl(SO₄)₂·12H₂O)經高溫煅燒後,去除結晶水形成的白色或無色塊狀或粉末狀物質。
常用于口腔潰瘍、陰道炎、痔瘡等疾病的輔助治療,其吸濕性可加速傷口愈合。
注意:枯礬含鋁成分,長期使用可能存在健康風險,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枯礬》是一個漢字詞,含義為幹燥************硫酸鉀或硫酸鋁鉀鹽。在化學、礦業等領域經常使用該詞。
《枯礬》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木字旁,右邊是石字旁。
拆分後的筆畫為:
木字旁:4畫
石字旁:5畫
《枯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最早稱為“枯汗”。後來在字形演變過程中,逐漸變為現在使用的“枯礬”。
在繁體字中,枯礬的寫法為「枯礬」。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就《枯礬》而言,在古代的寫法為「枯礬」。字形上稍有差異,但依然體現了現代字形形成的基本結構。
1. 這種枯礬可以用來制作皂液。
2. 冶金工業中會用到大量的枯礬。
3. 枯礬在紙漿工業中被廣泛應用。
1. 枯萎:形容植物因缺水或其它原因而失去生機。
2. 木礬:一種材料,可以用來染色。
3. 礬石:指天然産生的含有硫酸鹽的礦石。
1. 硫酸鉀:化學式為K2SO4的一種化合物,與枯礬具有相似的性質。
2. 硫酸鋁鉀:化學式為KAl(SO4)2的一種化合物,也與枯礬性質類似。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枯礬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