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名教的意思、名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名教的解釋

以“三綱”、“五常”為主要内容的封建禮教。西漢武帝時,把符合封建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确立和制定為名分、名目、名節等,以進行教化,習稱“以名為教”。後受到進步思想家的抨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名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文化概念,其核心内涵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名教由“名”與“教”組成,最初指名聲與教化。例如《管子·山至數》提到“名教通於天下”,強調通過教化傳播社會規範。

二、封建禮教的核心體系

漢代以後,名教逐漸發展為以“正名定分”為中心的封建禮教,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包括:

  1. 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與“仁、義、禮、智、信”,通過等級名分規範社會秩序。
  2. 以名為教:西漢董仲舒提出“審察名號,教化萬民”,漢武帝将符合統治利益的道德規範制定為名分、名目,形成系統的教化體系。

三、曆史發展與影響

四、文化意義

名教不僅是一套倫理規範,更滲透到古代教育、法律等領域。例如通過科舉制度強化“忠孝”觀念,将個人修養與社會責任結合(注:關于《尚書》起源的說法存疑,主流觀點認為名教體系成熟于漢代)。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名教的意思

《名教》是一個漢字詞語,代表着名聲和教育的意義。它指代一個人所具有的名望和聲譽,以及通過教育和文化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和準則。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名教》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名(míng)和教(jiāo)。

名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

教的拆分部首是⺍(shū)。它的筆畫數為11。

來源和繁體

《名教》一詞在漢語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用來描述一個人的聲望和教育,也是做人的準則。

在繁體字中,《名教》的字形為「名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名教」這個詞的字形可能有所差異。但整體上,名的字形仍然保持類似于現代字形的特征,而教的字形則可能與現代字形有些差異。

例句

1. 他通過正确的行為和卓越的成就赢得了良好的名教。

2. 這位老師用他豐富的知識和耐心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确的名教觀念。

組詞

1. 名聲:指一個人在社會上的聲譽和聲望。

2. 教育:指通過各種方式對人進行培養和引導。

近義詞

1. 名望:指一個人受到他人尊重和仰慕的程度。

2. 修養:指個人内在的素質和修煉。

反義詞

1. 狼心狗肺:形容一個人心腸壞,沒有良好的名聲和教養。

2. 無知無德:形容一個人既沒有知識也沒有道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