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題分韻的意思、拈題分韻的詳細解釋
拈題分韻的解釋
舊時文人集會作詩的一種方式。拈題是各人自認或拈阄定題目。分韻是在限定的韻部中自認或拈定詩韻。《儒林外史》第十七回:“通政 範大人 告假省墓,船隻在這裡住了一日,還約我們到船上拈題分韻,着實擾了他一天。”
詞語分解
- 拈的解釋 拈 ā 用手指搓捏或拿東西:拈須。拈輕怕重。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分韻的解釋 數人相約賦詩,選擇若幹字為韻,各人分拈,依拈得之韻作詩,謂之分韻。 唐 白居易 《花樓望雪命宴賦詩》:“素壁聯題分韻句,紅爐巡飲暖寒杯。”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體》:“有分韻,有用韻,有和韻,
專業解析
"拈題分韻"是中國古代文人雅集(如詩社、詞社等)中一種頗具雅趣的創作活動方式,主要用于限定詩歌創作的題目和押韻規則。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
拈題:
- 字義:"拈"指用手指輕取、抽取;"題"指題目、詩題。
- 釋義:參與者通過抓阄、抽籤等方式隨機抽取預先準備好的詩題。這種方式保證了題目的公平性和偶然性,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通常是将寫有不同題目的紙條放入阄匣或竹筒中,由參與者依次抽取。
-
分韻:
- 字義:"分"指分配、分發;"韻"指韻腳、韻部。
- 釋義:參與者通過抓阄、抽籤等方式隨機分配押韻的字或所屬的韻部。常見方式有兩種:
- 分韻字:從韻書中選取若幹字(通常是平聲字),參與者每人抽得一字,作詩時必須以該字作為韻腳之一(通常是首句或末句)。
- 分韻部:參與者抽得某一韻部(如平水韻中的“東”韻、“支”韻),作詩時必須押該韻部的字。
- 目的同樣是保證公平,并限制創作範圍,考驗詩人的才思和用韻能力。
綜合解釋:
"拈題分韻"即指在文人聚會賦詩時,通過隨機抽取的方式(通常是抓阄)來确定每個人所要創作的詩歌題目(拈題)以及必須遵守的押韻規則(分韻)。這是一種既體現公平性,又富有遊戲性和挑戰性的集體創作規則,盛行于唐宋以後,尤其在明清時期的文人結社中非常流行。
曆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 這種方式源于古代文人追求雅緻、避免直接命題可能帶來的尴尬或競争不公的心理。
- 它體現了文人間的平等與互動,強調了規則下的自由創作,是文人雅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著名小說《紅樓夢》中多次描寫了大觀園詩社成員通過“拈阄”來決定題目和韻字的情節(如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生動展現了這一傳統方式的實際應用。
引用參考:
- 《說文解字》:對“拈”、“題”、“分”、“韻”等字的本義提供了權威解釋(許慎著)。
- 《詩韻合璧》或《佩文詩韻》:作為清代以後最通行的官韻書,是“分韻”所依據的标準韻書來源。
- 《紅樓夢》:曹雪芹著,第三十七回等章節詳細描繪了清代貴族文人結社時“拈題分韻”的具體場景,是了解其實際操作的生動文獻來源。
- 《清詩紀事》:陳田輯,收錄了大量清代詩人的生平事迹和詩歌創作背景,其中不乏文人雅集“拈題分韻”的記載,反映了其在清代文人生活中的普遍性來源。
- 《中國詩學大辭典》:傅璇琮等主編,對“分韻”、“拈題”等術語有專業的詞條解釋,闡釋了其在詩歌創作活動中的規則和意義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拈題分韻”是古代文人集會作詩時的一種創作方式,包含兩個核心環節:
-
拈題
指通過抽籤(拈阄)或自選确定詩歌題目。例如《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記載,文人通過抽籤分配題目,增加了創作的隨機性和趣味性。
-
分韻
在限定的韻部中,參與者自選或抽籤選定韻腳,需嚴格按照所選韻腳押韻作詩。這種方式既考驗文人的即興能力,也體現對詩歌格律的掌握。
功能與意義
此方法常用于文人雅集,既能激發創作靈感,又通過規則約束提升挑戰性,兼具娛樂性和文學性。清代傅範淑的詩句“客裡秋光又一年,拈題分韻坐镫前”便生動描繪了這一場景。
引用來源說明:以上解釋綜合了漢典、愛站小工具等權威詞典的定義,并輔以文學作品中的實例。
别人正在浏覽...
闇室不欺百折不屈迸縫伯玉知非裁雲剪水怅然饬躬達顯打轉動杌餌烹惡誓蜚蠊風張風勢風中燈賦鵩人高鬥高觀缟冠閨婦桂輪桂月憨健漢祖橫金畫列回互渾然一體胡言戒屬景譔盡美盡善禁忍極區酒壺軍犯坎德拉繿縿鹿盧榜菉竹迷離徜仿鬧閑撚酸鬈首閃霍霍射宮設險石猴四扇屏索強似陶均滔朗騰跣題地蔚荟蝦姑享有憲署蕭規曹隨蟹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