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通稱。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一:“於是定命寶合八寶,通號九寶,下詔以為乾元用九之義雲。” 宋 葉夢得 《石林燕語》卷四:“大駕儀仗,通號‘鹵簿’, 蔡邕 《獨斷》已有此名。”《十二樓·拂雲樓》第一回:“從古及今,都把‘梅香’二字做了丫鬟的通號。”參見“ 通稱 ”。
“通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結合權威資料解釋如下:
“通號”指通稱,即對某一事物或概念的普遍稱呼。拼音為tōng hào。例如古代将“梅香”作為丫鬟的通用稱呼,或“鹵簿”代指帝王儀仗隊,均屬于“通號”的典型用例。
宋代文獻
清代小說
《十二樓·拂雲樓》中“梅香”被用作丫鬟的通號,反映了該詞在民間語言中的延續性。
當代語境中,“通號”一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特定領域(如曆史研究、古籍解讀)仍具意義。需注意與“中國通號”(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的簡稱)區分,後者為現代企業名稱。
該詞強調通過統一名稱簡化複雜概念的功能,常見于古代文獻對制度、禮儀或社會階層的概括性描述。
通號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用于指示符、标志等在通信中所用的書寫符號或者代號。通號的部首是扌和囗,共計8個筆畫。
通號這個詞來源比較簡單,《說文解字》中就有相關記載。古代人們通信使用符號的時候,為了方便理解,形象地将手執物體的動作加以表示。比如現在我們所熟知的電話機座機的電話符號就是兩個呈V字狀的符號,即用手拿起接通電話的樣子。
通號的繁體字是「通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通號的寫法略有不同。通號的舊字形為「辶字,屍字異體,䖝,從辵,從尹,一」。
1. 在這個通號中,請按照事先的規定執行。
2. 這個通號就是無線電台識别符。
1. 通訊:指交流信息的行為或方式。
2. 號角:用來發出信號或通知的樂器。
3. 通報:用來傳達消息或通知的書面或口頭報告。
符號、代號。
誤號、錯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