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蠻夷的意思、蠻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蠻夷的解釋

[the marns-name for aboriginal tribes or minority nationality in ancient China] 古代泛指華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數民族

來蠻夷間。——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為降虜于蠻夷。——《漢書·李廣蘇建傳》

北蠻夷之鄙人。——《戰國策·燕策》

詳細解釋

亦作“ 蠻彜 ”。古代對四方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泛稱。亦專指南方少數民族。《書·舜典》:“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唐 韓愈 《潮州刺史謝上表》:“單立一身,朝無親黨,居蠻夷之地,與魑魅為羣。”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教養·總論》:“ 蜀 地僻陋有蠻彜風。” 歐榘甲 《新廣東》五:“況南方自古以為蠻夷,然其地溫暖,萬物繁生,覓食甚易。”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蠻夷”是古代中國對中原以外少數民族或外族的泛稱,其含義及演變如下:

一、基本含義

“蠻夷”最初指代與華夏文明存在文化差異的周邊民族,常包含貶義,暗示其“粗野、未開化”。該詞由“蠻”(多指南部族群)和“夷”(東部族群)組合而成,後擴展為對四方異族的統稱,包括西戎、北狄等。

二、曆史語境

  1. 文獻記載

    • 《尚書·舜典》記載“蠻夷率服”,指通過德政使異族歸順;
    • 《戰國策·燕策》中“北蠻夷之鄙人”凸顯中原對北方族群的輕視;
    • 唐代韓愈稱潮州為“蠻夷之地”,反映中原士大夫對邊遠地區的偏見。
  2. 地理劃分
    古代以中原為中心,将四方族群分别稱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合稱“四夷”。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着古代“華夷之辨”思想,強調中原文化的優越性。但隨着民族融合,部分文獻(如《史記》)已客觀描述“蠻夷”地區的山川地理。

四、現代認知

當代語境中,“蠻夷”因帶有文化歧視色彩,已不再作為正式用語。研究古代文獻時需注意其曆史局限性,避免現代誤用。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漢書》《戰國策》等文獻原文(來源涉及)。

網絡擴展解釋二

蠻夷的意思

蠻夷在古代漢字中是一個通常用來指代外族、外邦的詞語,具有貶義含義。它表示與中原文明不同的文化、風俗、語言等異族。

拆分部首和筆畫

蠻夷的部首拆分為虍(虎)和夕(太陽),其中虍部為“七筆”字,夕部為“三筆”字,共計為“十筆”。

來源

蠻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尚書·周書·顧命》一篇中,意思是指與中原民族文化不同的外族人。在古代中國,把與自己文化體系不同的民族統稱為蠻夷。

繁體

蠻夷的繁體字為「蠻夷」,字形上比簡體字多出了一點點筆畫,但含義和發音是一樣的。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蠻夷的寫法有時也會出現「蠻夷」、「蠻変」等變形形式,但所指意義相同。

例句

1. 古代中國将周邊的少數民族稱為蠻夷。
2. 在古代,蠻夷常常被認為是文明的對立面。

組詞

1. 蠻族
2. 夷狄
3. 蠻夷化
4. 蠻夷風俗

近義詞

1. 外族
2. 異邦
3. 異族
4. 外夷

反義詞

1. 中原民族
2. 中土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