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所稱的仙果。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運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於金丹也。” 唐 羅隱 《第五将軍于馀杭天柱宮入道因題寄》詩:“交梨火棗味何如?聞説 苕川 已下車。” 宋 王逵 《蠡海集·鬼神》:“ 老氏 之言交梨火棗者,蓋梨乃春花秋熟,外蒼内白,雖雪梨亦微蒼,故曰交梨,有金木交互之義。棗,味甘而色赤為陽,有陽土生物之義,故曰火棗。”《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道士袖裡摸出大梨一顆,大棗數枚,與 自實 道:‘你認得這東西麼?此交梨火棗也。你吃了下去,不惟免了飢渴,兼可曉得過去之事。’” 清 李漁 《蜃中樓·試術》:“交梨未剪,火棗如拳。”
“交梨火棗”是道教文化中象征仙果的詞彙,其内涵可從以下幾個層面解析: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陶弘景的《真诰·運象二》,其中提到“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于金丹也”,意為這兩種果實是比金丹更珍貴的“仙藥”。宋代《蠡海集·鬼神》進一步解釋:
道教視其為長生仙果,服之可“騰飛”成仙,兼具養生與超脫世俗的寓意。如唐代羅隱詩雲:“交梨火棗味何如?聞說苕川已下車”,即以仙果暗喻修道境界。
古人對梨的養生價值極為推崇,稱梨為“果宗”(百果之首)。交梨可能對應現實中的蒼溪雪梨或沙梨,其“外蒼内白”的特征符合文獻描述,且梨在古代醫學中有潤燥、化痰等功效;火棗則與紅棗關聯,因其色紅味甘,象征生命力。
明清小說常以此詞增添奇幻色彩,如《二刻拍案驚奇》中描述食用交梨火棗可“曉過去之事”,體現民間對仙果神秘力量的想象。
該詞融合了道教哲學、養生文化與文學想象,既是修仙符號,也折射出古人對自然果實的藥用認知。若需更詳細文獻,可參考《真诰》《蠡海集》等原著。
《交梨火棗》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的相互交流或親近的狀态,也可以指不同的事物彼此共同出現或相互呼應的情況。這個成語蘊含着人們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的意思。
《交梨火棗》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木部和火部。它可以拆分成14個筆畫,其中“交”字4畫,“梨”字11畫,“火”字4畫,“棗”字8畫。
《交梨火棗》最早出現在《莊子》這本古代文化名著中。在其中的一則寓言故事中,莊子以交梨和火棗來隱喻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從此,這個成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常用的表達方式。
《交梨火棗》的繁體寫法是「交梨火棗」,保留了原本漢字的結構和字形。
在古代,漢字的字形有些不同于現在的形式。例如,《交》字在古代的寫法是「交」,較為簡化。同時,《梨》字在古代被寫作「黎」,形态上與現代稍有差别。而《火》字和《棗》字的寫法與今天基本相同。
他們兩個人真是《交梨火棗》,互相理解,默契十足。
潤物細無聲、博覽群書、化腐朽為神奇、和藹可親等。
交融互動、相互協作、息息相關。
各行其是、孤立自主、彼此無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