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ifier; partitive; quantitafier; measure term; unit word] 與代表可計數或可量度物體的名詞連用或與數詞連用的詞或詞素,常用來指示某一類别,為名詞所指派的物體可按其形狀或功用而被歸入這一類别(如漢語“三本書”中的“本”)
(1).表示人、事物或動作的單位的詞。如個、隊、塊、丈、斤、次、回、遍、趟、陣等。還有一種複合量詞,如人次、秒公方等。多數的單音節量詞可以重疊使用,表示每一個都包括在内,如“他們個個紅光滿面”句中的“個個”。
(2).數理邏輯中“全稱量詞”和“存在量詞”的統稱。
量詞是漢語中表示事物或動作數量單位的詞,用于限定名詞或動詞的數量範疇。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的詳細解釋: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量詞為:“表示人、事物或動作的單位的詞,常與數詞連用構成數量短語。”例如“一本書”中的“本”、“兩條魚”中的“條”等(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名量詞(物量詞)
例:一個人、三張紙(《現代漢語八百詞》呂叔湘)。
例:一桶水、兩盒糖(《現代漢語》黃伯榮、廖序東)。
動量詞
表示動作次數(如“次、回、趟”)或持續時間(如“天、年、分鐘”):
例:跑一趟、休息三天(《漢語量詞研究》何傑)。
臨時量詞
由名詞臨時充當(如“一身汗、一桌子菜”),需依賴語境(來源:《語法講義》朱德熙)。
量詞萌芽于先秦(如“匹馬隻輪”),魏晉南北朝後逐漸成熟,唐宋時期形成完備體系:
例:《世說新語》“一株樹”,《水浒傳》“一彪人馬”(來源:《漢語史稿》王力)。
“量詞”在不同學科中有不同含義,以下是主要解釋方向:
表示事物或動作的數量單位,需與數詞搭配使用:
名量詞:修飾事物
動量詞:修飾動作次數
漢語量詞特别豐富(英語常用"a piece of"等通用量詞),例如:
用于謂詞邏輯中限定命題範圍:
全稱量詞(∀)
存在量詞(∃)
公式表達: $$ forall x(P(x) rightarrow Q(x)) exists y(R(y) land S(y)) $$
量詞的正确使用能提升語言表達的精确性和形象性,在邏輯推理中則是構建嚴謹命題的核心要素。
安服謗論避盈比衆才蔽識淺草昧曹屬柴窯雠人呆掙倒薤燈火吊梯地塌天荒繁雲發虛飛米轉刍告送孤雲野鶴好整以暇黑面郎狐狼界石景色虀糟倦局開喪口願悃悃苦箴聯鞭了事麗密臨下詈言煤煙暮老品系清泚傾祝栖險镕調軟披披乳白色入氣日钑戟省儉視保識塗馬衰女缞帻誰匡絲糕死格歲周拖漢精萬笏偎憐尾腔問道于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