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七縱七擒 ”。相傳 三國 時 諸葛亮 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長 孟獲 ,又七次釋放,終于使 孟獲 心悅誠服。《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 率衆南征,其秋悉平” 裴松之 注引《漢晉春秋》:“ 亮 至南中,所在戰捷。聞 孟獲 者,為 夷 、 漢 所服,募生緻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 獲 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秖如此,即定易勝耳。’ 亮 笑,縱使更戰,七縱七禽,而 亮 猶遣 獲 。 獲 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後比喻善于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唐 沉亞之 《省試策三道·第二問》:“衆君子備詳前志,多綜流略,必有善師善戰之術,七縱七擒之方。”《水浒傳》第一一八回:“六韜三略曾聞,七縱七擒曾習。” 清 黃遵憲 《度遼将軍歌》:“待彼三戰三北餘,試我七縱七擒計。” 唐 張說 《唐故廣州都督甄公碑》:“授桴作氣,有七縱之能;孤劍無前,當萬人之敵。” 宋 黃庭堅 《次韻吉老十小詩》之四:“藏拙無三窟,談禪劇七禽。” 史容 注:“談禪問答之間,譬若 孔明 之於 孟獲 七縱七禽也。”
"七縱七禽"是漢語成語"七擒七縱"的早期或異寫形式,其核心含義一緻,均源自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孟獲的著名曆史典故。以下是基于漢語詞典及史籍的詳細解釋:
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
"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七縱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
(譯文:諸葛亮南征所向披靡……七次擒獲孟獲又七次釋放,最終孟獲心悅誠服,誓言不再反叛。)
體現"攻心為上"的軍事思想,通過反複制服使對方徹底臣服,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彰顯寬容大度的氣魄,以德服人而非單純武力鎮壓。
隱含對局勢的絕對掌控力——既能隨時擒獲對手,又有自信釋放後仍能制勝。
收錄"七擒七縱"詞條,釋義為:"三國時諸葛亮七次擒獲孟獲,又七次釋放。後比喻善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修訂版
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為典故原始出處。
來源:中華書局,1959年陳壽撰、裴松之注版
明确"禽"通"擒",并引該典例證通假用法。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七縱七禽"中的"禽"為古漢語通假字,現代規範寫法為"七擒七縱"。二者語義完全相同,前者多見于古籍,後者為現代通用形式。
注:本文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三國志》及古漢語研究成果,典故與訓诂均有可靠史籍支撐。
以下是對成語“七縱七禽”的詳細解釋:
“七縱七禽”指七次擒獲又七次釋放,比喻善于運用計謀和策略,通過寬宏大度使對手心服口服。其核心含義在于以智取勝而非武力鎮壓,強調心理層面的征服。
“七縱七禽”不僅是中國古代軍事智慧的體現,更蘊含了以德服人、重視長遠關系的文化思想。其典故至今仍被廣泛引用,成為策略與胸懷兼備的代名詞。
豹子陂官承贽尺半褫官舛雜櫥窗村桑第品怼憾遁五遁逸無悶芳藹高而不危高空谷飽含霜鶴翼圍呼喊徽派會自互走解惰節制資本景陽岡進軍寖染計思孔照苦不聊生來辰涼氣兩親寮人厘降陵抑令正渺遠牛頭阿傍耙梳切齒腐心人造棉熱手柔情媚态三聖繩直拭目傾耳十室九匮世屯鷞裘肆閲宿責特進田畯野老外畿文選顯處相生相尅遐終西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