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逼下的意思、逼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逼下的解釋

謂由于在高位者生活儉樸,對下屬産生一種壓力。 北齊 魏收 《北齊武成帝以三台宮為大興聖寺诏》:“凝華生白,經歷歲年,不翦茅茨,事頗逼下。”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卑則逼下,僭則犯上。”


謂使下屬感到為難。《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叔孫敖 相 楚 ,棧車牝馬,糲餅菜羹,枯魚之膳,冬羔裘,夏葛衣,面有饑色,則良大夫也,其儉偪下。”《禮記·雜記下》:“ 晏平仲 祀其先人,豚肩不揜豆,賢大夫也,而難為下也。君子上不僭上,下不偪下。”《新唐書·李義琰傳》:“凡仕為丞尉,且營第舍,兄位高,安可偪下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逼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高位者因儉樸對下屬形成壓力
    指身居高位的人因生活節儉樸素,使下屬感受到壓力,不敢奢靡或必須效仿。例如:北齊魏收在诏書中提到“不翦茅茨,事頗逼下”,唐代鄭棨也記載“卑則逼下,僭則犯上”,均指上位者的簡樸作風對下屬的約束作用。

  2. 使下屬感到為難
    源于《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中“叔孫敖相楚”的故事,描述上位者過于嚴苛或節儉,導緻下屬難以應對。


二、用法與文獻記載


三、延伸說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北齊書》《韓非子》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逼下(bī xià)這個詞是指被逼迫到一種極端境地或極限狀态的概念。下面來詳細解析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以及它的來源和其他相關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逼下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是“逼”(bī),由辶部和畚字旁組成,辶部表示走的意思,畚字旁表示煩擾的意思;第二個字是“下”(xià),由一橫一豎兩個筆畫組成。 來源: 逼下這個詞最初來源于古代漢語,用來描述人們在面臨極大壓力或困境時被迫做出某種選擇或行動的情況。 繁體字: 逼下這個詞的繁體字寫法為「逼下」,字形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時使用了繁體字的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逼字的寫法稍有不同,它的部首是辵,右邊寫有一個用于聲調标記的決字旁,表示“走”。而下字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1. 在困境中我們必須逼下自己,尋找解決的辦法。 2. 當時的情況變得無法承受,他不得不逼下了最後一步。 組詞: 逼上梁山、逼近、逼迫、逼問、逼視等。 近義詞: 逼近、逼迫、迫近、逼近、苦逼等。 反義詞: 舒展、解脫、寬慰等。 希望以上解析能對你有所幫助!有任何其他問題,歡迎繼續向我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