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犒賜的意思、犒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犒賜的解釋

犒勞賞賜。《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今遣使者犒賜将士,大會臨饗,飲宴終日,稱朕意焉。”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先酣遊而後聽斷,數苦役而疎犒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濰水狐》:“遣人饋送遺其家,翁犒賜豐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犒賜(kào cì)是漢語複合詞,由“犒”與“賜”兩個單字構成,本義指以酒食財物慰勞并賞賜有功者。《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慰勞賞賜”,特指古代對軍隊、臣屬的獎賞行為。該詞最早見于《左傳》,載“王使宰孔賜齊侯胙”,後《三國志》中“犒賜将士”的記載進一步印證其軍事場景中的使用傳統。

從構詞結構看,“犒”字從牛從高,甲骨文象形為以牛牲祭祀,後引申為用酒食慰勞。《說文解字》釋“犒”為“饷軍”,《玉篇》注為“饷饋”。“賜”字從貝從易,《說文解字》解作“予也”,《廣雅》釋為“與也”,二者組合形成“物質獎賞”與“精神表彰”的雙重含義。

據《辭源》考訂,該詞在宋元時期發展為固定搭配,如《宋史·兵志》載“每歲寒食、端午、冬至,特犒賜諸軍”。古代實施犒賜包含三個要素:一是特定場合(如戰勝、節慶),二是實物載體(酒肉、錢帛),三是身份限定(将士、重臣)。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叙述,如《中國軍事通史》中“朱元璋犒賜北伐将士”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犒賜”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ào cì(注音:ㄎㄠˋ ㄘˋ),其核心含義為犒勞賞賜,即通過物質或宴飲等方式對有功者進行慰勞與獎賞。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曆史出處與用法

  1.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
    “今遣使者犒賜将士,大會臨饗,飲宴終日,稱朕意焉。”
    (通過宴飲和賞賜慰勞将士,體現君主對軍隊的重視)

  2. 晉·葛洪《抱樸子·君道》:
    “先酣遊而後聽斷,數苦役而疎犒賜。”
    (批評統治者沉溺享樂卻忽視對臣民的犒賞)

  3.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濰水狐》:
    “遣人饋送遺其家,翁犒賜豐隆。”
    (描述對有功者家屬的豐厚賞賜)


應用場景


“犒賜”是古代漢語中兼具實用與禮儀色彩的詞彙,既體現物質獎勵,也包含精神撫慰。其用法多見于史書與古典文學,可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理解社會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庵摩勒安喻弊漏比譬策勵成效卓著陳說處和大旱望雲道德天尊短慮訛語影帶房術棐忱奮袂而起改塞感銘根隨枸棘行政區劃蹇數驕躁羯鼓跽跪謹讷金鳥棘圍鎖院巨骨峻崿寬定宕困蹴賴事冷吟犁铧流名貌合神離逆辭拍胸脯撲楞楞前沖鉗子起離勤務窮家富路山光沈沈四苦損懷撻架窴窴同等對待同聲通學投傳退率遐曠獮田鹹潟小便宜斜玉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