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犒勞賞賜。《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今遣使者犒賜将士,大會臨饗,飲宴終日,稱朕意焉。” 晉 葛洪 《抱樸子·君道》:“先酣遊而後聽斷,數苦役而疎犒賜。”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濰水狐》:“遣人饋送遺其家,翁犒賜豐隆。”
“犒賜”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ào cì(注音:ㄎㄠˋ ㄘˋ),其核心含義為犒勞賞賜,即通過物質或宴飲等方式對有功者進行慰勞與獎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
“今遣使者犒賜将士,大會臨饗,飲宴終日,稱朕意焉。”
(通過宴飲和賞賜慰勞将士,體現君主對軍隊的重視)。
晉·葛洪《抱樸子·君道》:
“先酣遊而後聽斷,數苦役而疎犒賜。”
(批評統治者沉溺享樂卻忽視對臣民的犒賞)。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濰水狐》:
“遣人饋送遺其家,翁犒賜豐隆。”
(描述對有功者家屬的豐厚賞賜)。
“犒賜”是古代漢語中兼具實用與禮儀色彩的詞彙,既體現物質獎勵,也包含精神撫慰。其用法多見于史書與古典文學,可結合具體文獻進一步理解社會背景。
犒賜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賞賜、獎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犭部,右邊則是貝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5筆。在繁體字中,犒賜的寫法保持不變。
犒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統治者經常用賞賜來獎勵軍隊和忠誠的臣子。犒賜一詞從古代用法中逐漸演變而來,成為代表着賞賜和獎賞的常用詞語。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犒賜的形态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有時候犒字的右邊部分可以寫成“賜”,此外,“赉”字也可以用于表示獎賞的意思。這些變體顯示了漢字的演變和多樣性。
以下是一些關于犒賜的例句:
1. 我們公司将為優秀員工送上犒賜。
2. 君主通常會犒賜勇敢的将士。
3. 這個獎狀是為了犒賜你在學術競賽中的出色表現。
除了犒賜,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
1. 酬謝:表示回報和報答。
2. 酬勞:表示回報的報酬。
3. 激勵:表示通過獎勵來激發行動或努力。
相反地,犒賜和以下詞語具有相反的意思:
1. 懲罰:表示對錯誤行為處以懲罰。
2. 懲戒:表示對錯誤行為進行懲戒。
3. 懲治:表示對違法行為進行懲處。
綜上所述,犒賜是一個表示賞賜和獎賞的漢字詞語,常用于表達獎勵和激勵的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