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誅殺全家。《魏書·刑罰志》:“除羣行剽劫首謀門誅,律重者止梟首。”《北史·魏紀二·太武帝》:“其百工伎巧騶卒子息當習其父兄所業,不聽私立學校,違者師身死,主人門誅。”《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過二月十五日不出,沙門、巫覡死,主人門誅。” 胡三省 注:“門誅者,闔門盡誅之。”
“門誅”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嚴酷刑罰,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将犯罪者的全家成員全部處死,即“誅殺全家”。這種刑罰常見于北魏時期,如《魏書·刑罰志》記載“羣行剽劫首謀門誅”,即對聚衆搶劫的主犯實施門誅。
二、曆史背景與特點
三、相關争議 門誅因過于殘酷,後世逐漸被其他刑罰取代。其存在反映了古代“連坐制度”的嚴苛性,即通過家族連帶責任強化法律威懾力。
提示:更多曆史案例可參考《資治通鑒》等文獻。
《門誅》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封建時代用來指責或取締某個家族的行為。一般用來表示對某個家族的罪行或丑聞的懲罰。該詞彙的使用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和曆史記載中。
《門誅》可以拆分為「門」和「誅」兩個部分。其中「門」部為左右結構,筆畫數為3;「誅」部為上下結構,筆畫數為6。
《門誅》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古代,當某個家族犯下重罪或招緻社會公憤時,朝廷會下令關閉家族的門戶,斷絕其後代的血脈,使其家*********。因而形成了「門誅」這個詞彙。
在繁體中文中,「門誅」的寫法為「門誅」。繁體字的使用主要分布在港澳台地區,現代大陸地區通常采用簡體字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門誅」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态有所演變。然而,「門誅」一詞的意思并未改變,隻是字形有所變化而已。
1. 古代中國曆史上,曾有不少家族因為犯下重罪而遭受了門誅。
2. 君王下令對某家族進行門誅,導緻該家族血脈斷絕。
與「門誅」相關聯的詞彙有:血統、家族、封建、罪行。
近義詞:門絕、門滅。
反義詞:門開、門戶正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