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披着綿衣。亦以喻受人撫慰而感到溫暖。《左傳·宣公十二年》:“ 申公巫臣 曰:‘師人多寒。’王巡三軍,拊而勉之,三軍之士皆如挾纊。” 杜預 注:“纊,綿也。言説(悅)以忘寒。” 晉 潘嶽 《馬汧督诔》:“霑恩撫循,寒士挾纊。”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逆萌》:“管取春溫如挾纊,組練三千。” 清 秋瑾 《日本服部夫人屬作日本海軍凱歌》:“貔貅海上軍容壯,冒雪淩霜如挾纊。”
(2).把絲綿裝入衣衾内,制成綿袍、綿被。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造綿》:“其治絲餘者,名鍋底綿,裝綿衣衾内以禦重寒,謂之挾纊。”
“挾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指披着絲綿衣,引申為因他人的關懷而感到溫暖。該用法源自《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的典故:楚王巡視軍隊時安撫将士,士兵們感到“如挾纩”(如同披上暖綿衣),形容心理上的慰藉。
指将絲綿填充到衣物或被褥中的具體操作。明代《天工開物》提到“鍋底綿”這類剩餘絲綿被用于制作禦寒衣物,稱為“挾纩”。
該詞現多用于文學表達,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物理行為還是情感體驗。
挾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挾持、抱持着一束紡績(sì)。纩是一種古代制作的細麻布,挾纩指的是抱持着已經紡好的麻布。這個詞也可用于引申比喻,表示抱持着一團心事、隱秘或煩惱。
挾纩的部首是手(⺘),由手旁和豐旁組成,旁邊的豐字代表紡績(sì)。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挾纩》一詞來源于《漢書·藝文志》。在繁體字中,挾纩的寫法沿用了繁體字體系,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挾纩的寫法和現代漢字有些差異。原始的挾字形狀保留了手和豐兩個部分,但是手部旁邊的豐字是向上的撇形,而非現代的豐字形狀。
1. 她一直挾纩着一團心事,不願意與他人分享。
2. 他挾纩着秘密計劃,一直等待着最佳時機。
1. 挾持:扣押、控制某人。
2. 挾制:以某種手段扣押威脅。
3. 纩绺:指紡好的麻線,也引申為混亂、困擾。
4. 挾持人質:以人質為資本,迫使對方做出某種行為。
抱持、攜帶
釋放、放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