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戒邊境。《左傳·昭公十三年》:“ 鮮虞 人聞 晉 師之悉起也,而不警邊,且不修備。”
“警邊”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警戒邊境,主要用于古代軍事或邊防語境。以下為詳細解析:
該詞最早出自《左傳·昭公十三年》:
“鮮虞人聞晉師之悉起也,而不警邊,且不修備。”
意為:鮮虞國(古代北方部落)得知晉國軍隊全面出動後,卻未加強邊境警戒,也未做好防禦準備。
此例體現了“警邊”在軍事策略中的重要性,強調對邊境動态的警惕性。
以上信息綜合自古籍解析及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查閱,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漢語曆史詞典。
警邊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在邊界處進行警戒、保衛等活動。它由“言”和“邉”兩個部首組成,分别表示“言語”和“邊界”。其中,“言”部表示與語言有關的事物,如說話、表達等,而“邉”部則表示與邊界有關的事物。
警邊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 部首:言+邉
- 筆畫:12畫
警邊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的過程。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發音與現代有所不同。而在繁體字中,警邊的寫法為「警邊」。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區别,但整體意思相同。 警邊的古代寫法:
警邊的例句:
1. 在國境線上,士兵們緊密警邊,以防有人越界。
2. 火災頻發的鄰國,決定加強邊境的警邊工作。
警邊的組詞:
1. 警戒:指進行警戒活動,時刻保持警惕和警覺。
2. 警察:指為維護社會治安、保護人民財産安全等而從事執法工作的人員。
警邊的近義詞:
1. 警戒
2. 警惕
3. 警覺
警邊的反義詞:
1. 放松
2. 疏忽
3. 忽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