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人的經曆和遭遇。 南朝 宋 鮑照 《遊思賦》:“撫身事而識苦,念親愛而知樂。” 前蜀 韋莊 《與東吳生相遇》詩:“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
(2).指行蹤。 唐 杜甫 《樓上》詩:“皇輿三極北,身事五湖南。”
(3).自身的事情。 唐 趙嘏 《寄歸》詩:“早晚粗酬身事了,水邊歸去一閒人。”
(4).親身事奉。《太平廣記》卷一八三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陸扆》:“ 扆 為宰相 韋昭度 所知,欲身事之速了,屢告 昭度 。”
“身事”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其解釋及文獻依據如下:
經曆與遭遇
指個人的生平經曆或命運波折。例如南朝鮑照《遊思賦》中“撫身事而識苦”,以及唐代韋莊詩句“十年身事各如萍”,均體現此意。
行蹤與蹤迹
表示人的行迹或所處方位。如杜甫《樓上》詩“身事五湖南”,即通過地理方位暗喻人生漂泊。
自身事務
強調與個人直接相關的事宜。唐代趙嘏《寄歸》中“早晚粗酬身事了”,表達對處理完個人事務後歸隱的向往。
親身事奉
指親自侍奉或從事某項事務,此用法相對少見,多見于古典文獻。
需注意與“身世”的區别:“身世”側重出身背景與人生曆程,而“身事”更強調具體經曆或當下事務。例如“身世浮沉”指向命運起伏,“身事了結”則指完成某件具體事務。
注:以上釋義綜合自《漢典》、杜甫及韋莊詩句等權威來源。
《身事》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自己的身體和個人事務。該詞可以拆分為“身”和“事”兩個部分。其中,“身”的部首為“自”,筆畫數為7;“事”的部首為“亅”,筆畫數為5。
《身事》一詞源自于古漢語,是由漢字演變而來。在繁體字中,可以寫作「身事」。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差異,但基本上仍能追溯到原始的意思。
以下是《身事》的一些例句:
1. 他忙于處理工作上的身事,幾乎沒有時間休息。
2. 她努力維持身體健康,以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身事。
3. 考慮到自己的身事,他決定辭去高壓工作,追求更平衡的生活。
以下是一些與《身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1. 組詞:身軀、身體、身邊、身姿、身份
2. 近義詞:個人事務、個人事項、自身事務、私事、私事情
3. 反義詞:公事、外事、他人事務
總之,《身事》這個詞用來指代個人的身體和事務,它來源于古代漢字,并在現代漢語中仍然有廣泛的使用。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個詞的構成和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