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il to make good one’s promise] 形容言而無信,隻圖自己得利
謂違背諾言,隻圖對自己有利。語本《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公宴於 五梧 。 武伯 為祝,惡 郭重 ,曰:‘何肥也?’ 季孫 曰:‘請飲 彘 也!以 魯國 之密邇仇讎,臣是以不獲從君,克免於大行,又謂 重 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 清 珠泉居士 《續闆橋雜記·麗品》:“子好食言而肥歟?” ********* 《民族主義》第六講:“對于 高麗 獨立是 日本 所發起所要求,且以兵力脅迫而成的,今竟食言而肥,何信義之有呢?”
“食言而肥”是一個漢語成語,現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一、詞義解析
該成語字面意思是“因吃下自己的諾言而變胖”,比喻不守信用、違背承諾,隻圖自己占便宜。核心含義包含兩層:
二、出處與典故
成語最早出自《左傳·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無肥乎?”。典故背景為:春秋時期,魯國大臣孟武伯常言而無信,魯哀公在宴會上借寵臣郭重的體型諷刺道:“他吃下的諾言太多,怎能不胖?”。
三、用法與結構
四、例句與延伸
五、文化内涵
成語通過誇張的比喻,揭示了言行不一的虛僞性,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其諷刺性使表達更具力度,常用于文學、政治等嚴肅語境中。
《食言而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不算數,答應做某事後卻不去做,卻能得到好處。
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食言”和“而肥”兩部分。其中,“食”是第一個字,意思是“吃”,“言”是第二個字,意思是“說”,合起來表示“說的話像吃的一樣可口香甜”。而“而肥”是表示結果的詞組,意思是“使之肥胖”。所以整個成語的意思是,一個人隻管說好聽的話,沒有實際行動卻得到好處。
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宋代的《貓兒記》:“一恰長安人熱情,恍然有味,以應天上人乎。”在這裡,“食言而肥”形容一個人虛擲了華而不實的才華和氣力,卻能在社會上取得好處。
《食言而肥》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食言而肥”,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古時候,《食言而肥》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區别。其中,“食”可能寫作“飠”,意思相同。而“肥”則可能寫作“肥”或者“肺”,表示“肥胖”這個意義。
以下是一些使用《食言而肥》作為材料的例句:
1. 他整天說要幫忙,但從來不動手,真是個食言而肥的人。
2. 做人要講信用,不能食言而肥。
與《食言而肥》意思相近的成語有:“畫餅充饑”、“信口開河”等。
與《食言而肥》意思相反的成語有:“言而無信”、“守信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