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排斥并使之離去。 宋 曾鞏 《撫州顔魯公祠堂記》:“在 肅宗 時,數正言,宰相不悅,斥去之。”
(2).排除。 宋 蘇轍 《送王震給事知蔡州》詩:“逡巡文字樂,斥去簿領煩。”
“斥去”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斥”與“去”的本義及古代文獻用例綜合解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經典文獻,其釋義如下:
驅逐使離開
指通過強制手段使人或物遠離。
例證: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荀卿)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而趙亦有公孫龍為堅白同異之辯,劇子之言;魏有李悝盡地力之教;楚有屍子、長盧;阿之籲子焉。自如孟子至于籲子,世多有其書,故不論其傳雲。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并孔子時,或曰在其後。”司馬貞索隱:“按:《王劭》雲‘《墨子》書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問于墨子。如此,則墨子在七十子之後也。”
此處“斥去”雖未直接出現,但“荀卿廢”隱含排斥去職之意,與“斥去”的“驅逐”義相通。
摒棄;排斥
表示主動拒絕或放棄某事物。
例證:
《論衡·逢遇》:“伯夷、叔齊為庶兄奪國,餓死于首陽山,非謂執道者無益于國,而斥去也。”
此處指因理念不合而遭摒棄。
《說文解字》:“斥,卻屋也。”段玉裁注:“卻屋者,謂開拓其屋使廣也。”引申為驅逐、排斥(如《漢書·武帝紀》"斥塞卒")。
《說文解字》:“去,人相違也。”本義為離開,引申為移除、放棄(如《論語·微子》"去父母之邦")。
二字複合後強化“強制分離”的語義,常見于先秦兩漢文獻。
“(武帝)乃罷諸方士,斥去候神使者。”
顔師古注:“斥,退也;去,遣也。” 此處指驅逐方士與神職人員。
“融以兄弟并受爵位,久專方面,懼不自安,數上書求代。诏報曰:‘吾與将軍如左右手耳,數執謙退,何不曉人意?勉循士民,無擅離部曲。’……融不得已,複起視事。”
雖未直用“斥去”,但“求代”“謙退”暗含請辭被拒,反向印證“斥去”的被動性。
“斥去”屬文言遺存詞,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其義由“開除”“革除”“摒棄” 等雙音節詞替代。但在史書、子集中仍具研究價值,尤見于描述政治貶谪、思想批判等語境。
參考資料:
“斥去”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排斥并使之離去
指通過排斥、批評或驅逐的方式使人或事物離開。例如,宋代曾鞏在《撫州顔魯公祠堂記》中提到:“在肅宗時,數正言,宰相不悅,斥去之”,即指因直言進谏而被排擠離開官職。
排除
表示去除或摒棄不需要的事物。如宋代蘇轍在《送王震給事知蔡州》詩中寫道:“斥去簿領煩”,意為擺脫繁瑣的文書事務。
《漢書·周勃傳》記載:“擇郡國吏木讷者,辄斥去之”,體現對圓滑者的排斥。
總結來看,“斥去”既含主動驅逐的強硬态度,也有主觀排除的理性選擇,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黯蔚背道而馳鄙況冰膚層禁側席充棟盈車重陽落帽傳看寸草寸忱大禮拜道韻刁調風紋膏炬庚癸頻呼耿悒隔室共總诟诘趹蹄海船漢東流號辭橫蟲虎虎有生氣伽持寖弛錦簇花團禁垣積行空心老大誇士伶人理世捋虎須冒濁迷溺摸娑蹑逐泥淖女兒酒屏蔽踆鸱人才難得扇繖勢如劈竹水精樹屏搜拏瑣第天霄魏源位主仙府相極詳刑枭陽下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