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遏籴的意思、遏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遏籴的解釋

禁止購買谷米。《孟子·告子下》:“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宋 呂大鈞 《天下為一家賦》:“曲防遏糴,以幸其災;縱諜用間,以乘其失。” 清 唐孫華 《米貴》詩:“抑價與遏糴,此策古無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遏籴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從字義與曆史語境綜合理解:

一、字義解析

  1. 遏:本義為阻止、抑制。《說文解字》釋為“止也”,引申為強制阻攔的行為。
  2. 籴(dí):指買入糧食。《說文》注“市谷也”,與“粜”(賣出糧食)相對。

二、詞義核心

遏籴指官府或勢力強制阻止糧食買賣,尤指禁止本地糧食外運他處。其本質是通過行政手段幹預糧食流通,人為制造供給壁壘。這一行為多見于古代災荒、戰争時期,地方為保障自身糧儲而采取的區域封鎖政策。

三、曆史語境與文獻佐證

  1. 春秋戰國政策

    諸侯國為備戰或應對饑荒,常頒布禁令限制糧食跨境流通。如《孟子·告子下》載:“無曲防,無遏籴”,反映當時諸侯盟約中明确禁止此類行為(來源:《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2. 宋代經濟措施

    南宋範成大《論遏籴疏》批判地方官“禁米斛出界”的弊端,指出遏籴加劇災區糧荒(來源:《宋史·食貨志》)。

  3. 清代災荒治理

    《清實錄》記載乾隆年間多地官員因“遏籴鄰封”遭申饬,朝廷強調“糧貴流通”以平抑物價(來源:《清代倉儲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四、引申與影響

該詞暗含地方保護主義色彩,凸顯古代糧食安全與區域利益的矛盾。現代研究中,“遏籴”常作為分析傳統經濟幹預政策的典型案例,揭示封閉性經濟管理的潛在風險(來源:李伯重《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


依據權威辭書釋義:

《漢語大詞典》定義為“禁止采購糧食。亦泛指阻止商品流通”;《辭源》釋作“阻止災地來購糧食”,均強調其行政幹預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遏籴”是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詞源與結構

曆史用例

  1. 宋代:呂大鈞《天下為一家賦》提到“曲防遏籴”,批評利用災害限制糧食交易的行為。
  2. 清代:唐孫華《米貴》詩中以“遏籴”批評官府抑價禁糧的政策。

使用場景

注意

建議進一步查閱《孟子》或經濟史資料以了解具體曆史背景。

别人正在浏覽...

卑辭厚禮貝丘跰跚避酒常紀持節從公存戶大尊敵探度數犯冒發豔分韻瑰逸古腔古調茠刺合穎賤劣假物驚燕計窮勢迫疾惡吉雲花軍監郡牧聚蚊成雷連牽魯讷爐先生髦秀門内迷途知返末民辇下驽材飄飄仟佰巧發奇中黥夫青綠山水輕松求醫搉論撒風三聖掃竹森蔚捎貨時疾師尹衰庸阘茸剔齒纖同惡共濟推體瓦藓烏龍茶小魚禊川洗眉刷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