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焦急或發怒而跺腳。亦指腳用力踏地。 茅盾 《路》四:“ 華 捏起拳頭,跳腳咆哮。” 丁玲 《生活、思想與人物》:“盡管不是一個很突出的地主,一跳腳幾條河幾座山都發抖的人,就能鎮壓住一個村子。” 李劼人 《天魔舞》第五章:“他也不會急得在 昆明 巫家壩 飛機場跳腳。”
“跳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指因焦急、憤怒或激動時用力跺腳的動作。例如:
在雲南南華等地的彜族文化中,“跳腳”被稱為“跳歌”,是一種傳統舞蹈形式,常見于節慶活動。
在網絡語境中(尤其飯圈),“跳腳”衍生為形容因不滿或受刺激而激烈反駁的行為,例如“酸雞跳腳”指用刻薄言語反擊他人對偶像的貶低。
“跳腳”既可用于形容真實的肢體動作,也可作為比喻描述情緒化反應。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更多例句或方言文化細節,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如漢典、滬江詞典)。
跳腳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情非常生氣、焦急或煩躁的狀态。
跳腳的拆分部首是“⻊”和“⻨”,其中“⻊”是漢字的部首之一,表示與走有關的意思;“⻨”則是漢字的部首之一,表示與足有關的意思。
跳腳的筆畫總計為15畫,比較複雜。
跳腳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民間,當人們生氣焦慮時,常常會跳起腳來示意他們的不滿。
在繁體字中,跳腳的寫法為「跳腳」。
古代漢字寫法中,“跳腳”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通常是橫豎相交的筆畫組成。
例句: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後,氣得跳腳。
2. 她在等了很久後,依然沒能得到回應,開始跳腳喊叫。
跳腳的組詞:跳腳喊叫、跳腳指責、火冒三丈、急得團團轉。
跳腳的近義詞:怒火沖天、暴跳如雷、怒形于色、做怒狀。
跳腳的反義詞:平心靜氣、淡定自若、從容不迫、泰然處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