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駮的意思、糾駮的詳細解釋
糾駮的解釋
見“ 糾駁 ”。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駮的解釋 駮 ó 傳說中的一種形似馬而能吃虎豹的野獸。 古同“駁”。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糾駮”為漢語詞彙,現規範寫法為“糾駁”,讀音為jiū bó,其核心含義指通過檢舉、辯駁等方式糾正錯誤。具體釋義如下:
一、詞義解析
“糾”本義為纏繞絲線,引申為督察、矯正;“駮”為“駁”的異體字,原指馬毛色不純,後衍生出辯正、批駁之意。二字組合形成“通過核查指出謬誤”的複合詞義。
二、古籍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胡廣傳》:“廣才略深茂,能斷萬事,其所糾駮,皆厭衆心。”此處特指官員對政務的檢舉駁正行為,體現其監察職能的權威性。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領域,指對論文、觀點等内容的系統性辯駁,如《中國社會科學》期刊常見“對某理論框架進行邏輯糾駁”的學術表述。
權威來源參考:
- 漢典“糾”字釋義(https://www.zdic.net/hans/糾)
- 中華書局《古代漢語詞典》(2002年版)第876頁
-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689頁
網絡擴展解釋
“糾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和詞典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糾駮(jiū bó):意為“糾舉駁正”,即指出錯誤并進行糾正。其中:
- “糾”:本義為三股繩(《說文解字》),引申為糾正、檢舉(如“糾錯”“糾察”)。
- “駮”:通“駁”,指辯駁、反駁。
2.文獻用例
- 在《宋書·禮志三》中,記載三國時期吳主通過“糾駮”郊祀禮制的錯誤,追貶漢代匡衡的疏失,體現對禮制問題的審查與修正。
- 《南齊書·王琨傳》提到王琨針對廷尉虞和“社稷合為一神”的提議進行“糾駮”,反映其在法律或禮制争議中的運用。
3.相關異寫
4.使用場景
- 多用于古代官方文書、史書,涉及禮法、制度、學術觀點的辯正,強調權威性的審查和修正行為。
5.補充說明
- 需注意與“糾纆”(jiū mò,指繩索或複雜問題)區分,二者雖同含“糾”字,但語義無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哀聲保安隊鸨子卑坐飙駕筆下超生避孕補牍不倫赤須子充隱創謀村步宕邁點眼斷事敦煌多大霎房錢高八度格磴兒更嘗骨朵直龜辯過咎故縱紅輪胡瓶洚洞結習劫主開金靠邊螺子筆民社莫可名狀木鵰難堪品類訖事曲鳝饪熟入骨三色食挂豕禍受事束箧束衽書社碎脔讨雠梯崖推翻退卯尾大不掉物誘瞎吹牛纖隸小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