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悲哀的聲音。《孔子家語·顔回》:“哀聲有似於此,謂其往而不返也。”
(2).指發出哀聲。 許地山 《荔支》:“屋裡跑出一個老婦人,哀聲求他們說:‘大爺們,我這棵荔支還沒有熟呢。’”
(3).悲涼的樂聲。 漢 馬融 《長笛賦》:“律呂既和,哀聲五降。”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高陽王寺》:“ 徐 鼓箜篌而歌,哀聲入雲。”
“哀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指悲哀的聲音,常用于描述因悲傷、痛苦或失落而發出的聲響。例如《孔子家語·顔回》中提到“哀聲有似于此”,即用聲音表達哀傷的情感。
行為指向
也可表示發出哀聲的動作,強調行為本身。如許地山在《荔支》中描寫老婦人“哀聲求他們”,此處“哀聲”指通過聲音懇求。
音樂語境
在文學或音樂中,可指悲涼的樂聲。例如漢代馬融《長笛賦》中“哀聲五降”,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中“哀聲入雲”,均形容樂曲的凄涼意境。
常見誤用提示:
例句參考:
《哀聲》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們哀悼、悲歎的聲音。
《哀聲》的部首為口字旁,筆畫數為七。
《哀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由中國古代的哀樂演奏中所發出的悲聲所引申而來。
在繁體字中,哀聲的寫法為「哀聲」。
在古時候,哀聲的寫法和現代基本一緻。
1. 天空中響起了一陣哀聲,人們紛紛低下頭默默悼念。
2. 他心痛地聽着母親哀聲歎息,卻無能為力。
組詞:哀聲悲歎、哀聲載道、哀聲歎氣。
近義詞:悲鳴、悲號、悲歎。
反義詞:歡聲笑語、歡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