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衣。表示恭敬。 唐 柳宗元 《乞巧文》:“乃纓弁束衽,促武縮氣,旁趨曲折,傴僂将事。” 宋 曾鞏 《太祖皇帝總序》:“德懷二三之臣,負衆自用,令之不從、召之不至者尚數十,皆束袵來庭。” 宋 蘇轼 《謝賜對衣金帶馬表》之一:“據鞍有愧,束袵知榮。敢不奉以牧民,永思去害之指。”
“束衽”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整理衣襟以表示恭敬,常見于文獻典籍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束衽”由“束”(整理、約束)和“衽”(衣襟)組成,字面意為整理衣襟,後引申為端正儀态以示尊敬。古人通過整理服飾表達對他人或場合的莊重态度。
引證與用法
演變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獻中,如祭祀、朝見等,強調禮儀規範。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古文閱讀或曆史研究中仍具意義。
“束衽”是古代禮儀文化的重要體現,通過服飾細節傳遞對他人的尊重。其用法多見于唐宋文獻,現代語境中可通過“整理衣冠”“端正儀态”等短語替代。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柳河東集》《元豐類稿》等古籍。
《束衽》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束發于頭頂處。
《束衽》由“束”和“衽”兩個部首組成。
部首“束”屬于“⺮”(竹)部,包含6個筆畫。部首“衽”屬于“⾻”(衣)部,包含8個筆畫。
《束衽》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儒家文化中對于舉止儀态的要求。束衽原本是古代士人才能在詩禮儀方面得到認可的标志,後來漸漸擴展到對整個社會的道德要求上。
《束衽》的繁體字為「束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束衽》古時候的寫法與現在稍有差異,寫作「束衿」,但意思相同。
1. 他一身青袍,束衽而行,舉止間透着一股古典的韻味。
2. 在這個特殊的場合裡,他束衽站立,顯得莊重嚴肅。
1. 披肩束衽:指的是将披巾一角束在衣襟上。
2. 衽帶束髮:指的是用布帶束發。
束發、束須
披散、散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