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駮的意思、纠駮的详细解释
纠駮的解释
见“ 纠驳 ”。
词语分解
- 纠的解释 纠 (糾) ū 缠绕:纠缠。纠纷。 矫正:纠偏。纠正。 集合(含贬义):纠合。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 駮的解释 駮 ó 传说中的一种形似马而能吃虎豹的野兽。 古同“驳”。 笔画数:; 部首:馬;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纠駮”为汉语词汇,现规范写法为“纠驳”,读音为jiū bó,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检举、辩驳等方式纠正错误。具体释义如下:
一、词义解析
“纠”本义为缠绕丝线,引申为督察、矫正;“駮”为“驳”的异体字,原指马毛色不纯,后衍生出辩正、批驳之意。二字组合形成“通过核查指出谬误”的复合词义。
二、古籍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胡广传》:“广才略深茂,能断万事,其所纠駮,皆厌众心。”此处特指官员对政务的检举驳正行为,体现其监察职能的权威性。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领域,指对论文、观点等内容的系统性辩驳,如《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常见“对某理论框架进行逻辑纠驳”的学术表述。
权威来源参考:
- 汉典“纠”字释义(https://www.zdic.net/hans/纠)
- 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2002年版)第876页
-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689页
网络扩展解释
“纠駮”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历史文献和词典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 纠駮(jiū bó):意为“纠举驳正”,即指出错误并进行纠正。其中:
- “纠”:本义为三股绳(《说文解字》),引申为纠正、检举(如“纠错”“纠察”)。
- “駮”:通“驳”,指辩驳、反驳。
2.文献用例
- 在《宋书·礼志三》中,记载三国时期吴主通过“纠駮”郊祀礼制的错误,追贬汉代匡衡的疏失,体现对礼制问题的审查与修正。
- 《南齐书·王琨传》提到王琨针对廷尉虞和“社稷合为一神”的提议进行“纠駮”,反映其在法律或礼制争议中的运用。
3.相关异写
4.使用场景
- 多用于古代官方文书、史书,涉及礼法、制度、学术观点的辩正,强调权威性的审查和修正行为。
5.补充说明
- 需注意与“纠纆”(jiū mò,指绳索或复杂问题)区分,二者虽同含“纠”字,但语义无直接关联。
别人正在浏览...
摽陨不踰时参问缠声川程赐敕大老子簜札垫补凋兵风丝傅婢覆过俯拾地芥海军衫赫炽轰斗胡逞火行肩尻娇喉佳配寄豭之猪金城竟界九世仇开宗明义可离口感逵师劳爵连台本戏李悝马文蒙括氓征妙质木李攀花配比偏肥品系奇才异能弃短用长器量青出于蓝声气相通生饩数策思远损膳铁马题号桐君投产遐籁现代十六家小品香雪海先声后实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