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describable;unspeakable] 無法描述
勝利的喜悅,莫可名狀
無法用言語形容。 明 劉基 《松風閣記》之二:“草蟲鳴切切,乍大乍小,若遠若近,莫可名狀。”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下:“未逾刻,而一人大呼腹痛,繼則皆呼腹痛,輾轉牀褥,莫可名狀。” 清 沉複 《浮生六記·浪遊記快》:“吾婦 芸娘 亦大病,懨懨在床,心境惡劣,莫可名狀。” 冰心 《寄小讀者》一:“我心中莫可名狀,我覺得非常的榮幸!”
“莫可名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及用法:
拼音為mò kě míng zhuàng,意為“無法用言語形容”,描述事物極其複雜微妙,難以表達。
適用于文學描寫、情感表達或形容抽象體驗,例如:
面對壯麗的極光,他心中湧起一股莫可名狀的震撼。
注: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虞初新志》原文或現代詞典收錄(如滬江線上詞典)。
《莫可名狀》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某種情況或者事物非常難以言表、難以形容或者無法描述的起來。
《莫可名狀》的漢字由“草”、“口”、“又”、“幾”、“日”、“王”、“禾”、“一”、“日”組成。其中,“口”、“又”、“幾”共同構成了“茅”這個部首。
《莫可名狀》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它最早出現在《史記·衛将軍馬援傳》中,描寫了劉秀的戰功。“莫可名狀”一詞以形容劉秀的英勇表現,後來成為了常用的成語。
《莫可名狀》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莫可名狀」。
在古代漢字文字中,《莫可名狀》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古籍中使用了「莫可名狀」或其他略有區别的寫法。不過,現代漢字的寫法已經統一為「莫可名狀」。
這個地方的美景實在是莫可名狀,你必須親自去才能體會。
莫測、不可名狀、無以名狀、難以名狀等。
難以言表、無法言喻、難以形容、難以描述等。
形容明确、相形見绌、一目了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