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身經曆,實際體驗。 宋 蘇轼 《次韻子由送趙屼歸觐錢塘遂赴永嘉》:“宦遊無遠近,民事要更嘗。” 宋 陸遊 《感舊》詩:“萬事固難輕忖度,百年猶有未更嘗。”自注:“《齊民要術》曰:智如 禹 湯 ,不如更嘗。” 宋 葉適 《進故事》:“後之君臣,或有所更嘗,有所容受,不必盡合,遂稱治世,然其去古人則已遠矣。”
"更嘗"是古漢語中表示經曆、體驗的複合動詞,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元年》。其核心語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基本釋義 "更"指變更、經曆(《說文解字》釋"更"為"改也"),"嘗"本義為辨别滋味(《說文》"嘗,口味之也"),引申為嘗試體驗。二字組合構成同義複合詞,表示通過實踐獲得認知體驗的過程。現代漢語中多作"經曆、親身體驗"解,如:"人生更嘗百味,方知世事艱辛"。
二、語義演變
該詞在現代《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收錄為條目,标注為書面語用法,建議在正式語境中使用。古典文獻例證可參考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及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詩》相關注本。
“更嘗”一詞有兩種不同釋義,需結合讀音和語境區分:
基本含義
指反複嘗試、堅持不懈,強調面對困難時不輕言放棄。例如:“科研需更嘗精神,方能突破瓶頸。”
典故起源
出自《漢書·賈誼傳》:“賈誼常更嘗,未嘗不中。”描述西漢政治家賈誼通過多次實踐驗證觀點。
核心詞義
表示“親身經曆、實際體驗”,強調通過實踐獲取真知。例如宋代陸遊詩句:“百年猶有未更嘗”,自注引《齊民要術》:“智如禹湯,不如更嘗。”
文學引用
寶翰北洋軍閥鼻鏡逼惱不可多得存亡未蔔道無拾遺吊客蝶化堤潰蟻孔豆脯斷編頓迹發廊訪俗幹茨臘羔絲古錠刀行幫黃貝花障嘒管行車卉歙見面錢澆汁機阱金蛾精兵強将精蟲駿惠匡謬夔樂樂子連歳聊複爾耳臨財淋池林烝馬嚼菜沒計奈何密谏明哲名震一時南舣北駕鳥書蹑球牛馬女陪堂屏竄謙沖自牧輕文桡曲入浴山門條載腿肚子瞎缸仙衛遐障葉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