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讨究雠校。 唐 道宣 《<續高僧傳>序》:“或即目舒之,或讨讎集傳,南北國史,附見徽音;郊郭碑碣,旌其懿德,皆撮其志行,舉其器畧。”
(2).亦作“ 讨讐 ”。讨伐寇仇。 唐 賈餗 《敬宗谥議》:“聖朝既讨讐勘亂,明告四方,有司所宜率億兆之心,極君親之義,薦誠隆感,非愍而何?”
“讨雠”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讨究雠校(文字校對)
指對文字進行深入研究、校對和考證,強調學術層面的嚴謹性。例如古籍整理時需“讨雠”文本差異。
讨伐寇仇(武力征伐)
指為報複或維護正義而對敵人發起征讨,帶有抗争色彩。
該詞屬書面用語,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讨雠》是一個成語,意為為了報仇而奮發努力,追求雪恨。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積極主動尋求正義,為了解決自己或他人的冤屈或仇恨而努力奮鬥的情景。
《讨雠》包含兩個字,其中第一個字是“讨”(讀音:tǎo),包含了3個部首,分别是“言”、“貝”和“力”,共計12個筆畫;第二個字是“雠”(讀音:chóu),包含了4個部首,分别是“雨”、“頭”、“隹”和“矢”,共計16個筆畫。
《讨雠》這個成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和曆史,有着悠久的曆史淵源。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討雠」。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字形可能存在一定的變化。《讨雠》這個成語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討讎」,即第一個字的“雠”部分寫作“讎”。這種變化主要是由于漢字書寫的演變和曆史發展所導緻的。
1. 他為了替父報仇,不斷努力奮鬥,全心全意讨雠。
2. 她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以讨雠為己任,希望幫助更多受到冤屈的人。
3.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隻有通過和平解決和包容寬容才能化解仇恨,而不是用行動來報仇讨雠。
讨教、讨好、讨價還價、讨回、讨伐、讨論。
報仇、複仇、雪恨、讨還。
寬容、化解糾紛、和解、放下仇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