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趙普 曾薦賢于 太祖 ,不用。屢奏, 太祖 碎其牍, 普 仍綴補破牍複奏, 太祖 省悟,卒用其人。事見《宋史·趙普傳》。後遂用為忠貞事君的典故。 清 吳偉業 《壽總憲龔公芝麓》詩:“即君緻身已鼎足,正色趨朝勤補牘。”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彼其潛孚默憚,有存乎折檻、補牘之先者矣。”
(2).補為公牍。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忍性氣》:“ 鴻 聞之,不勝眥裂髮指,立命補牘公舉與諸欠戶對簿。”
“補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源自《宋史·趙普傳》記載的曆史事件:北宋宰相趙普曾多次向宋太祖推薦賢才,但未被采納。太祖甚至撕碎奏牍(古代用于書寫的木簡),但趙普仍将碎片修補拼合後再次進谏,最終太祖醒悟并任用其人。這一典故成為“忠貞事君”的象征,後世常以此形容臣子對君主的執着谏言。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句或更詳細的曆史背景,可參考《宋史》《福惠全書》等原始史料。
《補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補充記錄或補缺的文書。
《補牍》的部首是⺧(牛字旁),總共包含了10個筆畫。
《補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李敢傳》中,用來形容補充證據材料的行為。
《補牍》的繁體字是「補牘」。
在古代書法中,「補牍」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稍顯繁複。
他将這份補牍提交給法庭作為證據。
組詞:補充、記牍、木牍
近義詞:補充、補足、補救
反義詞:遺漏、缺少、不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