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宋 趙普 曾薦賢于 太祖 ,不用。屢奏, 太祖 碎其牍, 普 仍綴補破牍複奏, 太祖 省悟,卒用其人。事見《宋史·趙普傳》。後遂用為忠貞事君的典故。 清 吳偉業 《壽總憲龔公芝麓》詩:“即君緻身已鼎足,正色趨朝勤補牘。”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彼其潛孚默憚,有存乎折檻、補牘之先者矣。”
(2).補為公牍。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莅任·忍性氣》:“ 鴻 聞之,不勝眥裂髮指,立命補牘公舉與諸欠戶對簿。”
"補牍"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員對公文進行補充或修正的行為。該詞由"補"(補充、修補)與"牍"(古代書寫用的木簡)兩個語素構成,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的文書制度。
在具體用法上,該詞特指兩種行政場景:一是指官員在正式奏章後追加補充内容的行為,如《宋史·職官志》記載官員"奏事後得補牍";二是指對已存檔公文進行勘誤修訂,明代《吏文輯覽》載有"舊牍殘缺者需及時補牍"的行政規定。這種文書處理方式體現了古代官僚體系對行政文書完整性的嚴格要求。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該詞在使用中常含"完善公牍"的積極語義,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評價:"補牍之事,實為裨補阙漏之要務"。現代漢語中該詞雖已不作為常用詞彙,但在研究古代文書制度、行政流程等領域仍具有專業術語價值。
“補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源自《宋史·趙普傳》記載的曆史事件:北宋宰相趙普曾多次向宋太祖推薦賢才,但未被采納。太祖甚至撕碎奏牍(古代用于書寫的木簡),但趙普仍将碎片修補拼合後再次進谏,最終太祖醒悟并任用其人。這一典故成為“忠貞事君”的象征,後世常以此形容臣子對君主的執着谏言。
提示:若需具體文獻例句或更詳細的曆史背景,可參考《宋史》《福惠全書》等原始史料。
般輸抱棘碑首當行底墊覆準怪恨皓首蒼顔槐夏火徼胡星牋毫教師節假似脊令紀年峻彥空性老雲頭列侍俚歌毛藍鄳隘面毛苗條淑女銘典内才茑蘿蹑蹺擔簦甯嘉披陳清俸青規青雲梯骎骎阙事屈桡渠搜熱撮撮閃露山肴麝幄矢房耍寡嘴水漂兒水至清則無魚坦蕩如砥陶遨桃花面通勤車徒居文服無...無...物業無藝鮮耗閑離小量小瞑黠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