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地産制的瓶。 唐 王昌齡 《從軍行》之六:“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葉 城西秋月團。” 唐 盧綸 《送張郎中還蜀歌》:“垂楊不動雨紛紛,錦帳胡瓶争送君。須臾醉起簫笳發,空見紅旌入白雲。”《新唐書·李大亮傳》:“ 太宗 報書曰:‘有臣如此,朕何憂!古人以一言之重訂千金,今賜胡瓶一,雖亡千鎰,乃朕所自禦。’”
“胡瓶”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胡瓶(拼音:hú píng)指古代從西域(即“胡地”)傳入的瓶狀容器,常見于唐代文獻。其名稱源于地域屬性,“胡”代指西域或北方民族,“瓶”則為容器泛稱。
部分資料(如)将“胡瓶”解釋為成語,意為“無根據的說法”。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詞典,可能為誤傳或混淆。建議以實物解釋為主。
若需進一步了解胡瓶的形制或文化影響,可參考考古資料或唐代詩歌注釋。
《胡瓶》(hú píng)是指一種古代漢字的寫法。它指的是一種用于存放酒的陶制器皿,通常有一個窄長的嘴和一個較寬的身體。這種器皿一般用于盛裝酒水,常見于古代宴會和祭祀活動中。
《胡瓶》的拆分部首是“自”和“瓦”,分别代表自身和瓦器。它的總筆畫數為4。
《胡瓶》的繁體寫法為「胡瓶」,和簡體寫法相同。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不盡相同,但《胡瓶》這個詞的基本形态并未發生太大變化。
由于《胡瓶》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古老的詞彙,因此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率較低。然而,以下是一個例句來展示它的用法:
他從書架上拿下了一個裝滿美酒的《胡瓶》。
由于《胡瓶》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較少,因此它沒有太多的衍生組詞。
《胡瓶》這個詞的近義詞有:酒壺、酒甕、酒壇等。
《胡瓶》這個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它一般用于指代在古代宴會和祭祀活動中使用的特定形狀的陶制器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