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決斷事情。《荀子·王霸》:“三邪者在匈中,而又好以權謀傾覆之人斷事其外,若是,則權輕名辱,社稷必危,是傷國也。”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英雄》:“力能過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斷事,可以為先登,未足以為将帥。”《南史·齊竟陵文宣王子良傳》:“ 王融 雖為身計,實安社稷,恨其不能斷事,以至於此。” 清 王韬 《淞濱瑣話·倪幼蓉》:“士人懦葸,不能斷事,一切皆女代為之。”
“斷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斷事”由“斷”(決斷)和“事”(事情)組成,核心含義為決斷事情,指通過分析判斷對事務做出明确處理或結論,強調果斷、不拖沓的特性。
與“決斷”相比,“斷事”更側重對具體事務的判定過程,而非單純表達決心。古籍中常與“權謀”“智勇”等詞關聯,體現綜合能力。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荀子》《人物志》等文獻,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斷事(duàn shì)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停止、中斷某項事務的進行或處理。它可以用來形容某個項目、計劃或行動的中途中止或終結。
斷事的拆分部首是“斷”(duàn)和“事”(shì)。其中,“斷”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切斷”或“中斷”的意思。“事”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事務”或“事情”的意思。
斷事的總筆畫數為9畫。其中,“斷”的筆畫數為4畫,“事”的筆畫數為5畫。
斷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說文解字》中,将斷事解釋為“中途停止一種行動或處理事務”,并将其列為一個獨立的詞彙。
斷事的繁體字為「斷事」。在繁體字中,斷的上方有一個“斤”字旁,表示“砍斷、切斷”的意義。
在古時候,斷事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西漢時期,斷事的寫法為「斷事」。在這種寫法中,斷的上面還有一個叫做“戈”字旁的部首。
1. 他突然斷事,讓我們都感到困惑不解。
2. 由于經費短缺,我們隻能斷事,暫時停止項目的進行。
中斷、停止、終結、暫停、取消
中斷、停止、終止、暫停、終結
進行、繼續、推進、進行中、進行中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