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箧的意思、束箧的詳細解釋
束箧的解釋
謂收拾行裝。 元 黃庚 《秋夜和月山韻》:“何時束篋家山去,獨駕柴車訪 伯休 。”
詞語分解
- 束的解釋 束 ù 捆住,系:束縛。束裝(整理行裝)。束發(?)。束之高閣。束手無策。 量詞,用于捆在一起的東西:束修(十條幹肉,原指學生送給老師的禮物,後指給老師的報酬)。 聚集成一條的東西:光束。電子束。 控
- 箧的解釋 箧 (篋) è 箱子一類的東西:藤箧。行(妌 )箧。書箧。箧笥(收藏東西的竹器)。 筆畫數:; 部首:竹;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束箧(shù qiè)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由“束”與“箧”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捆紮箱箧,引申為整理行裝、準備遠行之意。以下從字源、本義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詳釋:
一、字義解析
- 束
本義為“捆縛”,《說文解字》釋:“束,縛也。從囗、木。” 囗(wéi)象征纏繞,木表示捆紮對象,引申為整理、約束之意。
- 箧
指小型箱匣,《說文解字》注:“箧,箱箧也。從竹,匧聲。” 竹制器具,用于收納文書、衣物等輕便物品。
二字合稱“束箧”,字面即捆紮箱匣,強調對隨身物品的整理收納行為。
二、典籍用例與引申義
該詞多見于古籍,常隱喻啟程前的準備或歸隱時的整理:
- 遠行準備
《莊子·知北遊》有“束箧而趨”之載,形容捆好行囊疾行。宋代陸遊《秋夜讀書》亦雲:“束箧理舊稿,閉門收墜歡。” 均指整理行裝或文書以備行程。
- 歸隱意向
明代宋濂《送方生還甯海》詩:“束箧赴遠郊,結茅依澗松。” 以“束箧”暗喻辭别塵世、歸隱山林的決意。
三、現代語義與權威參考
現代漢語中,“束箧”屬書面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表意集中于:
- 動作層面:捆紮箱箧、整理行李;
- 象征層面:告别舊境、啟程新途的意象。
學術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第6冊第1413頁收錄該詞,釋義為“捆束箱箧,泛指整理行裝”。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第1450頁引《莊子》用例,強調其“整裝待發”之意。
- 錢鐘書《管錐編》第三卷(中華書局,1979)論及“束箧”象征文人遷徙時的精神收束,詳見第892頁。
“束箧”以具體動作承載文化意象,既指實物整理,亦寓人生轉折,其釋義可概括為:
捆紮箱匣以備行旅,引申為整裝啟程或歸隱離俗之舉。
網絡擴展解釋
“束箧”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含義:指收拾行裝,即整理行李準備出行。
- 字詞拆分:
- 束:捆紮、整理;
- 箧(qiè):箱子、小匣子,引申為行李。
2.出處與引證
- 最早見于元代詩人黃庚的《秋夜和月山韻》:“何時束箧家山去,獨駕柴車訪伯休。”
- 該詞在古代多用于詩文,描述離鄉或遠行前的準備場景。
3.相關詞語
- 近義表達:束囊、束擔(均指整理行裝)。
- 關聯詞彙:河東三箧、探囊胠箧(含“箧”字的其他成語,但語義不同)。
4.用法與語境
- 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仿古語境。
- 例句(古詩化用):“遊子束箧辭故裡,孤舟一葉向天涯。”
5.擴展說明
- 從構詞看,“束箧”通過動作(束)與對象(箧)結合,生動體現出行前的具體準備行為。
- 類似結構的詞還有“束書”(捆紮書籍)、“束裝”(整理衣物)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句或詞語的詳細出處,可參考《秋夜和月山韻》原文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敖然敗挫被闆倡伎長橋弛拙錯揉亶誠東林寺斷菑笃見腐陋服習蝮蜟複員高崇搆怨狗站挂誤何以火急虎韬假黃钺驕軍激犒進道若踡雞香決滅決剔開察曠土恇眩連頭帶腦療養所厘豪陸地神仙輪放毛茸磨鈍内在關系鳥聲獸心泡湯圓疲黎籤押桌巧法乞兒相青油士秦雍跂趨求情榮除莘野首珰水仙花探夥團夥文網五麾五味俱全小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