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事的意思、受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事的解釋

(1) [the object of the action in a sentence;object]∶語法上指動作的對象,即動作所及于的人或事物

(2) [take over a job]∶接受職事或職務

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

詳細解釋

(1).接受職事或職務。《國語·魯語上》:“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三國志·魏志·任城威王彰傳》:“ 太祖 戒 彰 曰:‘居家為父子,受事為君臣,動以王法行事,爾其戒之。’”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六更》:“翌日,當直宮女須以未曉前先來受事。” 梁啟超 《中國改革財政私案》:“受事一兩年,即滿篝滿車以歸。”

(2).受所教之事。 漢 劉向 《說苑·正谏》:“先生就衣,今願受事。”

(3).句子裡受動作支配的人或事物。如:“我看報”的“報”,“貓捉老鼠”的“老鼠”。表示受事的名詞不一定做句子的賓語,如“衣服送來了”的“衣服”是受事,但是做句子的主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事是漢語語法體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句子中動作行為的承受者或受影響者。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受事是“動作或行為直接支配的對象”,例如“吃飯”中的“飯”即為動作“吃”的受事。這一術語在《漢語語法分析》(呂叔湘著)中被進一步闡釋為“句法結構中被動接受動作的語義角色”。

從語法特征看,受事常出現在及物動詞之後作賓語,如“他打開了窗戶”中的“窗戶”。其語義特征表現為具體性、可操控性,例如“讀書”中的“書”具有實體性,而抽象概念如“想法”在特定語境中也能成為受事,如“他否定了這個想法”。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虛詞詞典》指出,受事與施事的區别在于“施事具有主動性,受事具有被動性”,這一對立關系構成漢語句子的基本語義框架。

在語用層面,受事可通過被動句前置實現焦點強化,如“蘋果被孩子吃了”中,“蘋果”作為受事成為表達重點。這種句式轉換規律在《漢語功能語法研究》中被稱為“受事主題化現象”。

網絡擴展解釋

“受事”是一個語言學概念,同時具有古代漢語中的引申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語法學定義

在語法學中,受事指動作的承受者或對象,即被動作支配的人或事物。例如:

二、古代用法

在古代文獻中,“受事”表示接受職事或職務。例如:

三、語言對比與分類

四、相關術語

五、補充說明

受事的判斷需結合語境,例如“書讀完了”中,“書”是受事主語,而非施事。這種靈活性體現了漢語語法結構的特殊性。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挺立安親辯谘筆談不入耳程期斥斥捶撻錯位撣塵吊伐兒撬梵表飛甘蜂窠蟻穴訃問梗塞瑰質沆砀悍目喝神罵鬼喉痹謊話黃金屋劃清穢莽婚娅火布胡雲鑒機識變驕侈腳鈎拒絕驢性子孟門面人兒迷你敏濟弄白相暖蒸蒸鵬張前疾前式輕緩齊人攫金氣下喪氣鬼省部生活史生往失恩四論宗談天說地慆慆土偶人窩兒裡反瑕不揜瑜下磨車絃外之音魈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