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隔河相對、互為犄角的營寨。《新五代史·死節傳·王彥章》:“ 晉 已盡有 河 北,以鐵索斷 德勝口 ,築 河 南、北為兩城,號‘夾寨’。”
(2).指環繞敵城建立的壁壘。《資治通鑒·後梁太祖開平元年》:“ 思安 将 河北 兵西上,至 潞州 城下,更築重城,内以防奔突,外以拒援兵,謂之夾寨。”
“夾寨”是古代軍事防禦工事中的術語,具體含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五代時期的典型應用
軍事作用
此類工事既能分割敵軍,又能阻斷物資支援,常用于長期圍困戰術。例如潞州夾寨之戰中,後梁通過夾寨圍困李克用勢力長達一年。
“夾寨”在特定語境下也指代相關人物,如《新五代史》中提到的“夾寨夫人”,源于後唐莊宗攻占夾寨後納俘的梁将之妻。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資治通鑒》或五代史相關研究文獻。
夾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夾和寨。
夾字的部首是夾,總筆畫數為9畫。
寨字的部首是阝,總筆畫數為8畫。
夾寨這個詞源于古代軍事防禦術語,寨是指山寨、防禦工事,夾則是表示夾擊、包圍。夾寨在古代常用于形容兩面夾擊、包圍敵寨的戰略和戰術。
夾寨是夾寨的繁體字寫法,即把夾、寨兩個字換成繁體字書寫。
在古代,夾寨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使用夾和寨這兩個字,寫法和現代一緻。
1. 在古代戰争中,夾寨是一種常見的作戰方式。
2. 這支軍隊利用巧妙的夾寨戰術,成功地攻破了敵方的防禦。
3. 隻有巧妙運用夾寨,才能在困難的情況下取得勝利。
夾萍(形容兩岸夾擊的戰術)、夾雜(夾帶雜物)、夾縫(狹小的夾緊處)、夾層(中間夾有其他物質的層)、夾心餅幹(兩片餅幹之間夾有奶油或巧克力等)。
夾擊、包圍、合圍。
獨立、分散、解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