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膠黏合的船。 晉 皇甫谧 《帝王世紀·周》:“ 昭王 在位五十一年,以德衰南征,及濟于 漢 , 楚 人惡之,乃以膠船進王。王禦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後用為比喻無濟于事或無所作為之典。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乘漬水以膠船,馭奔駒以朽索。” 宋 黃庭堅 《定風波》詞:“自斷此生休問天,白頭波上泛膠船。” 金 元好問 《甲午除夜》詩:“已恨太官餘麯餅,争教 漢水 入膠船。”
“膠船”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解釋:
膠船原指用膠黏合的船,出自晉代皇甫谧《帝王世紀·周》的記載:周昭王南征時,楚人獻上膠船,船行至漢水中流時膠液融化,船體解體,導緻昭王溺亡。這一典故成為後世比喻不可靠、注定失敗的事物的典型意象。
比喻無濟于事或脆弱的事物
因膠船遇水即解的特性,常被用來形容徒勞無功、缺乏實際效用的舉措,例如:“此舉如同膠船渡江,終将失敗”。
象征處境危殆
在《舊唐書·李密傳》中,“膠舟”被引申為危機四伏的境遇,暗喻難以持久的局面。
部分資料(如)将“膠船”解釋為“團結一心、同舟共濟”,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與“風雨同舟”等成語混淆。建議以曆史典故和主流釋義為準。
需注意“膠船”與“膠舟”的關聯性,二者含義相近,但“膠舟”更側重危險處境,而“膠船”更強調事物本身的不可靠性。
膠船,指的是用膠粘合成型的船隻。它的主要材料是膠水,因此得名。膠船的特點是結實耐用,航行穩定,可以在各種水域中使用。
《膠船》一詞的拆分部首是“艹”,其中“艹”是漢字的植物部首。其筆畫數為11畫,分别為:豎、橫、撇、捺、提、短、豎鈎、點、撇、捺、豎。
《膠船》一詞的來源是現代漢語詞彙。在繁體字中,「膠船」的寫法為「膠船」。
古時候的漢字中,「膠船」并非原詞。但是,可以使用相近的詞彙來表達類似的意思,比如「膠胎船」或「皮船」等。
以下是關于「膠船」的例句:
與「膠船」相關的組詞有:橡膠、船隻、水面、航行等。
近義詞:膠艇、膠皮船。
反義詞:木船、鐵船。
<文章結束>【别人正在浏覽】